《宁县黄甘桃栽培保种研究》项目推出多项创新成果
32px
22px
18px
- 12px
- 14px
- 16px
- 18px
- 20px
- 22px
- 24px
- 26px
- 28px
- 30px
- 32px
- 34px
- 36px
- 38px
- 40px
- 42px
- 44px
- 46px
- 48px
- 50px
创新点一:选育推广宁县黄甘桃系列优选品种
《宁县黄甘桃栽培保种研究》是2016年自选实施、2014年秋季由市科技局组织鉴定的科研项目。成果鉴定之后,课题组继续坚持以品种选育为重点的研究。目前已选育出19个单系(品种),其中宁黄11号、宁白4号、宁黄3号、宁黄4号、宁黄10号、宁黄14号为早熟品种,宁黄1号、宁黄15号、宁黄16号、宁黄18号、宁黄30号为中熟品种,宁白3号、宁白5号、宁黄6号、宁黄7号、宁黄8号、宁黄19号、宁黄24号、宁黄31号为晚熟品种。这些黄甘桃单株品系的选育成果,已经在《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2018/3上发表。
创新点二:提出黄甘桃园避霜规划和综合防霜措施
项目总结历年黄甘桃园的霜冻规律,提出抗霜综合措施,要点是:避霜规划与抗霜措施相结合。避霜规划的原理是利用花期霜冻的主要成分——平流霜(寒潮)下坡快溜、遇阻慢流、遇坑沉积的特点,选择能够产生“下坡快溜”效应的局部塬面和塬边沟梁等高凸地作为避霜栽培规划区,其基本方法是选择自然径流向南、向东南流的局部塬面和塬边沟梁建园。抗霜措施除常规抗霜措施外,今年试验成功霜前喷防冻剂+临霜熏烟。在2008年黄甘桃花期最低气温处于-8℃的严重霜冻下,在平子镇仙灵村阎军宁的一处黄甘桃避霜园,由于采取综合措施(霜前喷奥邦防冻剂+临霜熏烟+霜冻期晚上1点开太阳补光灯),保住了晚熟品种的大部分花果。
创新点三:用李子作砧木改良黄甘桃品质
平子镇仙灵村的闫军宁,去年在张化民指导下用李子嫁接黄甘桃获得成功。试验证明:用李子大苗嫁接黄甘桃,嫁接当年即结果,其中红李子砧木能使果实黄亮、着色好、硬度高,黑李子砧木能使果面着色和果肉色素更浓。
创新点四:喷施PBO控制黄甘桃新梢旺长
经多年试验,秋季喷施150倍PBO液,能有效控制秋梢,促进花芽分化。这在宁县黄甘桃上尚属首次提出。
创新点五:喷施天达2116保护黄甘桃果面
2017年,在黄甘桃幼果期喷施天达2116果树型1000倍液,果个更大、果面洁净光亮,护果效果显著。这在宁县黄甘桃上也属首次。
创新点六:有机食品·黄甘桃病虫害防治物候历
《宁县黄甘桃栽培保种研究》提出桃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指导物候历。在本次推广中,课题组又研究提出《有机食品·宁县黄甘桃病虫害防治指导物候历》。这在宁县黄甘桃上也属首次。
创新点七:利用塑膜套袋改善黄甘桃果面着色提高含糖量
桃果套纸袋,现在已经比较普遍,但是塑膜套袋很少见,据报道天水桃塑膜套袋试验失败。《宁县黄甘桃栽培保种研究》试验发现,黄甘桃大塑膜套袋在宁县海拔1200米以上的塬面是可行的,大塑膜套袋的效果是增大果个、增加着色、提高含糖量、提早成熟,但是小塑膜套袋效果不如大塑膜袋(原因可能是大塑膜袋有较大的水分贮存空间,使袋内空气湿度不至于过大而过量凝结浸渍果实)。试验发现,在宁县县城海拔1000-1100米的阳坡,黄甘桃塑膜套袋改善果实品质的效果不如海拔1100米以上的北塬南义塬;在不见直射光的树冠下黄甘桃大塑膜套袋失败(果面有水渍斑)。可见高海拔、直射光是桃塑膜套袋成功的关键因素,因为海拔高则紫外线强,直射光能杀灭塑膜套袋内的病原菌(灰霉病、黑点病、水渍斑),却不会发生果面日烧。(宁县林业局 张化民)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