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长者专区>行业动态>详细内容

我市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中期建设成效显著

来源:庆阳市林业局 2016.11.15
字体:

32px

22px

18px

  • 12px
  • 14px
  • 16px
  • 18px
  • 20px
  • 22px
  • 24px
  • 26px
  • 28px
  • 30px
  • 32px
  • 34px
  • 36px
  • 38px
  • 40px
  • 42px
  • 44px
  • 46px
  • 48px
  • 50px

  2011年以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坚持一个核心,稳固两条底线,突出三重效益,强化四到市县,落实五项保险,实现六大目标”这个工程二期建设思路和要点,全面加强工程管理,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切实狠抓质量效益,切实做到“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较好地完成了二期中期建设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坚持“保护和培育天然林资源”这个核心,全面完成年度建设任务

  1.切实严守停伐减产红线。二期工程继续从停伐减产入手,把严格控制森林资源消耗作为加强天然林保护的关口和红线,严守不越,常抓不懈。5年来,我市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天保工程区木材停伐减产政策规定,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做到了“停得下、稳得住、不反弹”,促进了天然林资源休养生息。因中幼林抚育、重大项目建设确需采伐的,实行严格审批。5年累计消耗森林蓄积2.7万立方米,占我市“十二五”森林采伐限额11.6万立方米的23%。

  2. 有效落实森林管护任务。我市将巩固天保工程一期建设成果,强化现有天然林资源管护作为二期工程建设的首要任务,层层分解,认真落实。5年来,通过签订天保工程年度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和天保工程森林管护合同的形式,分解落实了天保工程森林管护任务,管护合同签订率、管护任务落实率均达到100%。其中:2011-2013年全市实际落实天保森林管护面积918.21万亩;2014-2015年实际落实天保森林管护面积914.69万亩。

  3. 稳步推进公益林建设。我市继续把开展生态公益林建设作为增加天保区森林资源总量、促进天然林恢复性增长的重要措施和主要任务,科学规划,稳步推进。二期工程实施以来,全市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质为先”原则,严格落实各项营造林措施,全面提升工程建设质量。5年累计完成天保公益林建设30.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9.3万亩,封山育林20.9万亩,占省上下达计划的100%。

  4. 扎实开展中幼林抚育。始终把加强中幼林抚育作为促进天然林资源快速增长和实现森林资源从恢复性增长进一步向质量提高转变的重要措施和技术手段,狠抓落实,扎实开展。5年来,我市累计完成天保区森林抚育面积64.5万亩,占省上下达计划的100%。

  二、稳固“生态和民生”两条底线,全面落实二期工程政策规定

  1.落实补助标准调整政策,提高了民生保障水平。二期工程实施以来,随着物价上涨、社会平均工资提高等因素,工程原投资标准不足以确保工程顺利实施。根据天保工程二期投资标准实行资金动态预算控制政策规定,经前期广泛调研和测算,我市及时提出提高工程补助标准政策建议,衔接落实相关政策。2013年中央财政将集体所有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由原来10元/年·亩提高到15元/年·亩;2015年中央财政将国有林管护补助由5元/亩·年提高到6元/亩·年,“五险”缴费基数由甘肃省2008年社会平均工资的80%,提高到2011年社会平均工资的80%。与二期方案规划投资相比,我市5年累计增加天保二期调标补助资金2080.01万元,其中:国有林管护补助337.1万元,“五险”补助477万元,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1265.91万元。

  2.落实林区扩大就业政策,拓宽林农增收渠道。5年来,我市二期工程通过全面落实森林管护、公益林建设、国有中幼林抚育、后续产业和管护站等项目建设,增加了林区就业岗位,确保林场职工和一次性安置人员实现充分就业。我市天保二期工程规划天保建设岗位2281人。2015年末,工程区国有林场实际在岗职工2138人,其中:森林管护716人,公益林建设346人,其他岗位1076人。中幼林抚育、公益林建设等累计为5274名灵活就业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切实拓宽了林区就业渠道,增加了职工群众收入。2015年林场在岗职工年均收入4.63万元,比2010年年均收入3.27万元增加1.36万元。

  3.落实改革奖励政策,巩固生态建设成果。二期工程继续稳步推进林区改革,对理顺了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剥离了林场政社性职能等改革成效显著、工程建设实绩突出的市、县安排了改革奖励资金。同时,对国有林场未剥离的医疗卫生、森林公安等政社性人员安排了政社性补助。5年来,我市累计下达天保二期改革奖励资金2149万元,政社性补助1480万元,切实减轻了地方财政压力,确保了林区稳定,巩固了生态建设和林区改革成果。

  4.落实五险补助政策,完善林区社会保障体系。二期工程进一步扩大了林区社保覆盖范围,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林区社会保障体系。5年来,我市积极衔接林区职工“五险”补助调标工作,协调社保部门及时为44个国有林场在册职工办理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保险,做到了“应保尽保,按时足额缴纳保险费”。同时,按照天保二期一次性安置人员“两险”补贴政策,及时为794名一次性安置人员发放养老和医疗保险补贴1112.6万元,解决了林区安置人员保险缴费断档难题,确保了林区和谐和稳定。

  三、突出“生态、经济、社会”三重效益,推动天保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期工程实施5年来,我市天然林资源得到休养生息,林区改革发展稳步推进,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林区就业岗位增多,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变化明显,林农经济收入增长,职工群众文化生活丰富,生产生活面貌改观,取得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赢”,工程区初步实现了“资源增长、质量提升、生态良好、产业发达、民生改善、林区和谐”六大目标,。

  1.生态效益明显:全市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森林面积和蓄积实现了双增长。工程区有林地由2010年的543.08万亩增加到849.6万亩;森林蓄积量由2010年的1845万立方米增加到2123.7万立方米。工程区森林生态系统逐步修复,生态环境逐步好转,生物多样性增加,森林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释氧固碳能力增强。全市大小河流明显变清,大风扬沙天气减少,年均降雨量增加,野生动植物种群扩大,数量增加。

  2.经济效益可观。中央、省市5年累计投资我市天保二期工程建设6.23亿元,有力地拉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天保区内累计兑付集体和个人所有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8238.13万元,增加了林农收入。以苗林培育、森林旅游为主的天保后续产业成为兴林富民、林农创收的新的经济增长点。5年累计建成子午岭国有林场苗圃基地2.1万亩,建成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省级森林公园7处,发展“森林人家”120多家,开辟生态旅游路线6条。探索林下种植、养殖、林产品开发等林下经济,形成林药、林苗、林草、林禽等“十种林下经济模式”,全市流转土地80多万亩,建成家庭林场23个。2015年天保后续产业创收达2351.14万元,其中:森林旅游313.74万元,种苗产业1699.4万元,特色种植养殖118万元,采集加工120万元,餐饮住宿100万元。

  3.社会效益突出。 一是基础设施强化。通过整合资金,5年累计完成省列天保管护站项目13个;修建通场沥青(水泥)路44.58公里、管护区道路214.22公里;建成安全饮水工程41处;完成2个林场电网改造升级;实施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工程3639户,林业公租房建设项目1411户,新建和维修林场办公用房及职工宿舍10508平方米。新建标准化森林公安派出所16个,防火检查站15处,购置森林消防指挥车1辆、运兵车4辆、望远镜37架、2号工具2320套、3号工具10400套、风力灭火机700个、扑火服1320套。二是就业岗位增多。二期工程新增林地提供建档立卡贫困户森林管护岗位1612人,安排国有林场建设岗位2281人。通过实施公益林建设、森林抚育等项目累计吸纳5000多人实现了灵活就业。三是社会保障完备。二期工程进一步提高了职工五险补助投资标准,并兼顾了一次性安置人员保险补助,林区社会保险有了切实保障,和谐稳定局面得到巩固。四是生产生活面貌改观。二期工程的推进,进一步提高了职工群众的生态和绿化意识,改善了林农生产生活面貌,促进了新农村新庆阳建设步伐。同时,通过开展最美护林员评选活动、“子午岭杯”首届职工体育运动会等活动,切实提高和丰富了工程区职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职工爱岗敬业、奉献林区的热情和信心,激发了广大林农参与工程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林区职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天保办 赵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