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报】荒山生效益 农民喜增收——西峰区发展苗林产业纪实
32px
22px
18px
- 12px
- 14px
- 16px
- 18px
- 20px
- 22px
- 24px
- 26px
- 28px
- 30px
- 32px
- 34px
- 36px
- 38px
- 40px
- 42px
- 44px
- 46px
- 48px
- 50px
暮春四月,在庆阳市西峰区温泉镇刘店村桃咀山苗林结合培育点,几十名群众正在山坡上挥舞铁锹挖坑栽树,新栽的油松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油润的光泽。去今两年,西峰区依托宜林荒山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苗林产业,全力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连片规模栽植荒山荒坡“披绿装”
最近一个月,刘店村沟畔组村民高怀勇几乎天天都上山栽树,他乐呵呵地说:“荒山造林是造福子孙的大好事,政府不但提供树苗,还有专门的技术人员保成活,农民栽树还能挣钱,既有收入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西峰区从2013年12月底开始,对辖区7个乡镇的100个行政村956个自然村的宜林荒山荒地面积、分布、立地条件等进行了全面调查,并用地形图实地勾绘,依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将2014—2020年荒山造林任务落实到了山头地块。从2014年开始,西峰区计划每年完成利用宜林荒山,进行苗林结合产业培育5万亩,到2020年完成3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23.5个百分点,实现种苗销售收入34.5亿元,农民年人均增收1.34万元。
西峰区林业局工作人员王军宁介绍:“2014年,肖金镇、显胜乡苗林绿化均达到万亩以上,超计划完成了6.3万亩苗林培育。今年规划的5万亩,目前已完成4万亩,栽植2—3年生油松容器苗1300多万株。”
政策扶持引导调动群众植树积极性
“今年雨水充足,油松的存活率预计在95%以上。公司把这些苗木养护好,3年后区上验收了就交给农民管护。”在温泉镇刘店村承包苗林培育点从事造林工作的张海军说。
据了解,西峰区财政每年列支400万元,专门用于苗林产业结合的培育,并对自愿进行苗林结合培育的育苗户,在市财政补助10元/亩的基础上,区财政每亩补助30元,并无偿提供苗木,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植树育苗的积极性。
西峰区林业局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林业综合服务管理中心”,为广大林农和经营者在林地流转、备案登记、抵押贷款、种苗检疫、采伐限额审批等方面提供服务。在政策扶持上,对在荒山和弃耕地50亩以上连片栽植的苗林结合培育点,由林业部门负责造林苗木的调运,乡镇政府及各经营主体负责苗木栽植。对荒山和弃耕地50亩以上农户自营的,经申请林业局备案后也一样享受补贴政策。
“地本来也荒着,现在区上有政策,免费给我们树苗,一亩地栽440棵树,7年后可以逐步采伐,采伐时按公益生态标准每亩留110棵。这个政策既可以保持山地绿化,农民又有经济收入,我们都愿意多种树。”后官寨镇东坪村李克勤说。
龙头企业引领苗林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
在西峰区董志镇六年村育苗大户郭中义的育苗基地,放眼望去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翠绿的油松、挺拔的国槐、即将抽出新芽的白蜡等树种长势旺盛。
2003年,六年村村民郭中义组建了农林绿化工程队,承包造林工程。随着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郭中义敏锐地捕捉到造林绿化苗木需求量将大增这一信息,开始在自家的承包地里培育5亩油松容器苗。两年后,他销售了部分定植苗木,收入15万元。此后,他又先后在本村流转了40多亩耕地,培育油松、国槐、白蜡等。
2011年3月,郭中义成立了园林绿化公司,吸收了200多名农民工从事苗木繁育、销售、绿化施工等工作,每年销售各种苗木20多万株,收入30多万元,走出了一条“公司+基地”的发展模式。2014年,郭中义又流转土地80多亩,培育定植油松、国槐、刺柏、红枫、白蜡、日本樱花等苗木,目前,他的三处苗林基地总面积达到120多亩,有各种苗木200多万株。
在郭中义的带动下,基地附近的群众纷纷投入到苗林产业中。目前,西峰区像郭中义这样规模种植苗木的农民越来越多,苗林产业已经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据区林业部门统计,全区有76个苗林专业合作社(协会),23个家庭农林场,辐射带动林苗培育大户37户,经营散户1200多户。(通讯员 张倩 盘小美)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