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长者专区>行业动态>详细内容

【陇东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合水县全力打响生态扶贫攻坚战纪实

来源:庆阳市林业局 2015.04.01
字体:

32px

22px

18px

  • 12px
  • 14px
  • 16px
  • 18px
  • 20px
  • 22px
  • 24px
  • 26px
  • 28px
  • 30px
  • 32px
  • 34px
  • 36px
  • 38px
  • 40px
  • 42px
  • 44px
  • 46px
  • 48px
  • 50px

  合水县地处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全县贫困人口80%以上分布在山区。耕地少,贫困地区扶贫怎样扶?脱贫靠什么?

  山多林也多,山区也是林区。贫困山区脱贫致富,潜力在山,希望在林。

  合水县认真贯彻落实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精神,打响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把扶贫工作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抢抓全市启动实施的“7年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重大机遇,坚持走生态立县、生态富民、生态脱贫、生态发展的路子,把生态优势转化为扶贫开发的经济优势。

  “秃山也是宝”——荒山荒坡上升起绿色希望

  春风吹来万户忙。阳春时节的合水大地,群山添新绿,沉寂了一冬的山林又开始活跃起来,山乡大地不时可见林农植树造林的身影。“以前,这里到处光秃秃,现在山上山下,一到春夏全都变绿啦!”说起当地生态环境的变化,合水县老城镇庙庄村村支书梁润虎难掩喜悦之情。

  庙庄村是合水县最贫困村之一,共有194户776人。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该村人均承包集体林地12亩。村上通过群众投劳的方式发展苗林结合培育产业,坚持田、林、路综合开发。在布局上,采取“核桃树盖顶,针叶树缠腰,阔叶树垫底”的模式,做到适地适树,调动了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之后,合水县按照“产权到户、补偿到户”的原则,将中央和省财政下拨的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和补贴造林资金及时兑现落实到承包农户。近四年来,县财政共投入500多万元,带动群众自发投资1300万元发展林业经济,全县共育苗3400亩,自购苗木1120万株,造林16.7万亩。

  针对农民发展产业资金短缺的问题,县上积极与银行协调,出台《合水县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推进林权抵押贷款,为农民开辟新的融资渠道。目前,全县已为2303户农民发放林权抵押贷款3900万元。西华池镇唐旗村李军用自己承包的138亩林地作抵押,向银行借贷50万元,有效解决了发展林业经济的资金困难。合水县还研究制定了《合水县林权流转管理办法(试行)》,帮助农民依法、自愿、有偿地流转林地经营权,目前,全县已办理林地流转业务136起14600亩。

  “多种树,种好树”——房前屋后建设“绿色银行”

  合水县宇润稀有苗木林业专业合作社是该县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推进中成立的一家专门从事子午岭稀有苗木繁育的专业合作组织,该合作社于2013年5月成立,现有社员7人。合作社成立后,租用周围群众及干湫子林场荒山荒坡5000亩开展苗林结合培育,目前已在荒山荒坡定植各类苗木3000亩260万株,在弃耕地育苗410亩,累计收入达650万元。在合作社的引领下,周围110多户群众参与苗林结合培育,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起到了很好地示范带动效应。

  小小一棵苗,带动大发展。种树不仅成为合水县巩固“山清水秀生态美”品牌的重要举措,更成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合水县把国家林业项目和水土保持项目、生态功能区修复项目与市上苗林结合产业培育项目相结合,整合资源,聚力开发,至目前,共整合项目资金3000多万元,支持群众开展苗林结合培育产业10万亩。

  为了降低市场风险,超前谋划,在突出培育油松、侧柏、刺槐、柳树等乡土树种的同时,积极研判市场需求,大力引进红叶杨,樟子松、白蜡、白皮松、塔柏等绿化树种,积极发挥林业专业合作社作用,建立了以市场需求为引导,以专业合作组织为引领,以农民经营为主体的苗林产业发展的新机制。

  为了把造林绿化工程推向更广、更深的新领域,林业部门广泛发动农民群众种植珍贵树种,引导农民培育“庭院经济”“绿色银行”。目前全县掀起了种植珍贵树种的热潮,大种名贵树、“财富树”“养老树”“子孙树”,逐步成为合水农民朋友关心的话题,成为该县农村新添的一道亮丽风景。

  “不砍树,也能富”——林下经济绿了青山富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