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长者专区>行业动态>详细内容

【陇东报】巍巍青山永作证——合水林业总场老工人的绿色情怀

来源:庆阳市林业局 2015.04.27
字体:

32px

22px

18px

  • 12px
  • 14px
  • 16px
  • 18px
  • 20px
  • 22px
  • 24px
  • 26px
  • 28px
  • 30px
  • 32px
  • 34px
  • 36px
  • 38px
  • 40px
  • 42px
  • 44px
  • 46px
  • 48px
  • 50px

(实习生陈思)

  上世纪50年代,有一群人在黎明的曙光里踏上了通往异乡的路。他们来自河南、山东、四川、上海;他们来自东海舰队、兰州军区,遥远的北大荒;他们告别故乡,告别父母亲人,脱下军装向战友们行了最后一个军礼,历经数月一路艰难跋涉来到了庆阳,开始了与子午岭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不解之缘。
  艰辛创业路
  今年75岁的郭玉轩老人,至今对离家时的情形记忆犹新。1958年的河南,一群身穿黄军装的“军人”,在民权县城街道架起了一口大锅,大口袋的往锅里到粮食,粥香味在大街上弥漫。排队到他时,他喝了满满两大碗,这是他有生以来18年里吃的最饱的一顿饭。不识字的他从那天起,“招工”和“建设兵团”两个词深深地印在脑海中。也是从那天起,很多人和他一样,成为“支边青年”,参加了生产建设兵团,成了林二师的光荣一员。
  和郭玉轩一样,今年74岁的石占瑞老人,也是当年投身林业战线的热血青年。1958年,他响应党的号召参加工作,积极参与林区水土保持建设,忆往昔岁月,最让他难忘的,莫过于原始森林里开荒和后来的造林。
  石占瑞说:“那时候咱们林区和当地老百姓一样都是靠天吃饭,开荒种粮。山上河边平整的地方都要开出来,种洋芋、南瓜、玉米,河边地再种些菜,缺粮的日子调剂一下勉强混饱肚子。再到后来,上山造林,全靠人背肩扛,在没有路的老岭上钻梢林,经常挂的满身血道子,在废弃的旧庄子收拾出几孔烂窑洞栖身。”
  连家砭林场的退休工人封卿芝今年已88岁,祖孙三代都献身林业,老人生活简朴,却仍然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每逢有向灾区捐款,救助困难个人,老人亦屡屡慷慨解囊,动辄捐款数百元,还督促子孙积极参与。
  感怀新变化
  从面朝荒山背朝天,到“再造一个子午岭”,林业工人们见证了子午岭的新变化,这一切都与退休老工人们的奉献密不可分。当年早出晚归两头不见太阳的艰苦岁月,他们曾战胜过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猛兽伤人,毒蛇出没,水土不服带来的疾病和伤亡,生活拮据的时候,努力度日的辛苦和艰难。
  随着2009年的庆阳市国有林场改革启动,林业工人多年来清贫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去年退休的林业工人邓志喜告诉记者:“改革之前每月几百块钱的工资要养活家人,真是作难的不行。改革了以后,钱就越拿越多,到现在退休了,一月三千多块钱,还有医疗保险。”
  石占瑞说,一辈子待在林区,对林场有了感情,现在虽然退休,但是操心已成习惯,听到哪里着火,想都不想拿起工具就往去赶,老伴常埋怨他活该操心的命,都不想想自己都70多岁的人了。
  随着棚户区改造,许多林业工人都期待着搬进新房,在记者离开连家砭林场的时候,退休老工人宗宪论正在和合水林业总场党委书记赵琦聊天,赵琦耐心解答了宗宪论关心的问题,告诉他今年新房就会交工。宗宪伦脸上露出了笑容。
  绿色不了情
  蒿咀铺林场党支部书记鲁彦靖向记者讲述了一件让人深受感动的事:每年场里育苗的时候,都会有许多退休老工人自发前来帮忙,开始的时候,他怕老人们受累劝他们回去,可是老人们却充耳不闻,一位老人说:“一辈子做惯了,免费帮忙你还咋呢?”
  这件事让鲁彦靖深受感动,经过几次请示上级和场支部会讨论,最终一致通过了一项决议,给每个来干活的老人按标准发放劳务费,为这些温暖人心的老人们添几个买菜钱。
  结束采访的时候,记者给连家砭林场的两位老工人拍了张照片,临出门时老人殷勤挽留,老伴利索的捧出了刚做好的手擀面……
  在曹家寺育苗基地,林业工人江红英告诉记者,今年她也要退休了,前多年上山栽植油松,她肩扛着树苗、手拿工具,能一口气走上山。现在她和许多林区工人一样,都患有职业病——关节炎,但依然坚持参加育苗生产。江红英说:“我想站好最后一班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