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庆阳 林草先锋】祖孙三代护林人 扎根林区保生态----记宁县林管分局桂花塬林场护林员李建坤
32px
22px
18px
- 12px
- 14px
- 16px
- 18px
- 20px
- 22px
- 24px
- 26px
- 28px
- 30px
- 32px
- 34px
- 36px
- 38px
- 40px
- 42px
- 44px
- 46px
- 48px
- 50px
在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的子午岭林区深处,桂花塬林场的群山沟壑间,总能看到一个背着水壶、手持铁锹的身影。他皮肤黝黑,手背布满与树木纹理般粗糙的纹路,脚步却始终坚定--他就是李建坤,一名扎根林区34年的护林员,更是子午岭“祖孙三代护林世家”的第三代传人。
一脉相承:三代人的“子午岭绿色接力”
李建坤与子午岭的羁绊,从出生前便已注定。1972年3月,他出生在子午岭林区,成长轨迹始终围绕着祖父、父亲与这片山林的故事。第一代:拓荒者李杰圃。作为早期支边青年,李建坤的祖父李杰圃是守护子午岭的“拓荒人”。没有先进工具,便靠双手刨土育苗;没有便捷交通,便靠双脚丈量山林。数十年间,他将“造林护林”四个字刻进人生,用汗水为子午岭播下第一片新绿,也为这个家庭埋下“守护绿色”的种子。第二代:传承者李良民。受父亲影响,李建坤的父亲李良民18岁便接过护林接力棒,成为桂花塬林场康塬林业站的造林工人。从青年到退休,他在林区坚守近40年,亲历了子午岭从“稀疏林地”到“郁郁苍苍”的变迁,也让年幼的李建坤从小便懂得:“山林不是普通的土地,是要用一辈子守护的家。”第三代:坚守者李建坤。生长在林区的李建坤,童年记忆里满是祖父讲的护林故事、父亲扛着树苗的背影。1991年,16岁的他初中毕业,毫不犹豫通过招工成为桂花塬林场的造林绿化工——这一年,他正式接过家族的“护林杖”,让三代人的绿色使命在子午岭延续。
执着坚守:把“护林”刻进日常,把“责任”扛在肩头
“防火为先、预防为主、积极消灭”这12个字是李建坤上班第一天记在笔记本扉页的话,更是他34年护林生涯的“行动指南”。以山为家,踏遍每一寸林地,护林工作的核心是“巡山”,但这份“走”却藏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每年10月至次年5月的冬春季防火关键期,是李建坤最忙碌的时候:天不亮便背着干粮、水壶出门,沿着林区小道步行数十公里,排查火灾隐患、制止违规行为、记录林木生长情况。饿了,就啃几口馒头;渴了,就喝几口凉水;累了,便靠在树干上歇一会儿——“天为被,地为席”对他而言不是夸张,而是日常。34年来,经他手栽种的树木每年达1200株,累计超过4万株;他巡山的路程可绕赤道两圈多;在他负责的管区,从未发生过毁林开垦、牛羊践踏、乱采滥挖、乱捕滥猎等案件,真正做到了“防患于未然”,守住了子午岭的一片青绿。以林为业,干好每一件小事,除了护林防火,李建坤还要负责苗圃地管理。每年春季,他既要盯着林区防火,又要钻进苗圃锄草、松土、间苗、喷药、施肥。晴天,苗圃里尘土飞扬,他一身土;雨天,泥泞没过鞋帮,他一身泥。有人问他“累不累”,他总笑着说:“看着小苗长成大树,比啥都值。”这份“值”,源于他对林业工作的较真。他没读过太多书,却总把“善学、会用”挂在嘴边:向老技术员请教育苗技巧,把管护经验记在笔记本上,甚至自己摸索出“根据土壤湿度调整浇水频率”的小窍门。久而久之,他成了林场里人人信服的“老林业”,大家都说:“有建坤在,我们心里就踏实。”
初心如磐:“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才算护林人”
子午岭林区远离城镇,护林工作单调、寂寞,可李建坤却从未想过离开。“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才能将自己的工作干好”,这是他常说的一句话,也是祖孙三代的共同坚守。从祖父到父亲,再到他自己,这个家庭始终把“森林安危”放在首位:祖父退休前仍惦记着林区防火,父亲时常打电话叮嘱他“注意安全、看好林子”,而他自己,更是把“家”安在了林场--妻子理解他的选择,孩子从小便知道“爸爸的工作是守护大树”。这份坚守也换来了认可:工作34年来,李建坤多次受到庆阳市林草局、宁县林管分局和桂花塬林场的表彰奖励;在党外干部职工“三岗争创”活动中,他始终坚守“先进岗”,成为全体干部职工学习的榜样。
如今,53岁的李建坤仍每天穿梭在子午岭的山林间。他的身影,像林区里生长了数十年的大树,沉默却坚定;他的初心,像子午岭的常青林,历经风雨却始终鲜活。从李杰圃到李良民,再到李建坤,祖孙三代用近百年的时光,在子午岭书写了“一人护林,三代接力,一生坚守”的故事--他们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英雄,却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了“生态卫士”的含义,也让子午岭的绿色,在代代相传中愈发浓郁。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