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春天的记忆(曹大安)
小时候怎么过的春天已记不清了。以后上小学上中学,描写春天的作文,诗句写了不少,也听了不少。无非(实际也差不多)是春光明媚,百花盛开。长堤柳绿,紫燕东来之类。我不能说这样描写春天不美,也不能说兰州的春天不美。然而,回城以后,每当春天来临,我就不由会想起当年上山下乡时,在兵团农场度过的春天。
兵团农场在子午岭脚下一个叫罗山府的地方。农场境内山川纵横,沟谷密布,梁峁梯田相连。而且植被丰富,林木茂密。动植物种类也很多。几年的知青生活就是在这种自然环境中度过的。子午岭绚丽的自然风光令人难忘,尤其是子午岭美丽的春天。
每年,虽然立春已过,但子午岭山区的天气还很冷。连绵不断的大山静静地躺在天地间,没有一点春的信息。但是,你漫步小溪旁,只见清清的溪水潺潺流淌。这时,你会发现冬季里溪边坚硬的草地不见了,枯草下面几乎成了泥淖。原本结实的冰层已在渐渐回暖暖的大地的怀抱里融化,跟着叮咚作响的溪水已流向远方。山里的水最早收到春天发来的微信。
有人说,春天是柔美的,她总是轻轻地来、缓缓地行。山野渐渐苏醒,麦苗悄悄返青。这时农场的大路旁,小路边,窑前屋后,总能看见一抹淡淡的绿匍匐在大地上,如茸如茵。这种当地叫麦辣辣的小草最早显绿。唐朝诗人韩愈在《春雪》诗中写到:“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麦辣辣、衰草、蒿草、蒲公英等相继发芽,一点点、一片片染绿了子午岭的山山峁峁、沟沟汊汊。它们才是春天最早的使者。
山林里不时会传来咚咚的喙击声,那是林子里的“赤脚医生”啄木鸟在“出诊”。声如扁鼓,响彻山谷。它在树枝间跳上跳下,忙个不停。林子里忙活的不只是啄木鸟。鹁鸠也在高高的树枝上:“姑姑……等,姑姑……等”叫个不停。它们奏响了子午岭春天圆舞曲的第一乐章。
春光里,山野的风变得温暖柔和。杨柳树的芽苞脱去了茸茸的冬衣,胖呼呼地沐浴在阳光里。阳洼里,山桃花,野杏花的花蕾鲜活娇嫩,含苞欲放。秀气多姿的白桦树在风中摇曳。三角枫(当地叫桐蒿树)树的花也泛出一片淡黄。山野间已铺上一层淡淡的浅绿色的地毯,山林间迎春的鸟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欢聚林中,叽叽喳喳,千鸣百啭。这时的子午岭,充满了勃勃生机。满山满岭的生灵都在等,等那场久盼的雨——春天的雨。
春风徐徐带雨来。久违的春风从东方吹来,把灰色的云佈满了天空,阴沉沉的。温润,清新,充满泥土与植被的芬芳气息在山林间弥漫。
下雨了。无声地洒向大地的春雨。轻悠悠地从空中飘落。大山被笼罩在浓浓的雨雾里。空气中仿佛有一股甜甜的味儿。古人有诗曰:“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雨毛毛的细细的。我们不少人萌发了流失已久的童心,不时跑进雨中,在轻轻地雨,暖暖地风中接受春雨的抚慰。此时,我们刚来农场时对冬季荒芜的山林的鄙视,已消失的无影无踪。春雨静静地下着,山渐渐变成了黛青色。远山近岭,错落有别的一棵棵白杨树的浅绿,一树树柳叶的嫩黄,一株株三角枫的淡黄,犹如点缀在青紫色天鹅绒上的翡翠,格外醒目。远远望去,树冠上好似缭绕着团团绿茸茸,黄茵茵的棉花、如烟似雾,在雨中风中徐徐飘动。南朝(梁)诗人何逊形容此景:“轻烟渗柳色”。我不知是:“轻烟渗柳色”,还是:“柳色似轻烟”了。对面的山谷里雾气开始升腾。千姿百态的雨雾,梦幻般地飘来,又幽灵似地飘去。整个山林被朦朦胧胧,飘飘袅袅的雾溟濛在春雨中。
雨停了。
碧蓝无际的天空宽阔、洁净、清晰,子午岭显得分外苍翠、艳丽。空气也充满了温润的清香。虽然放晴了,路边梢林被雨水洗刷的干干净净。枝条上悬挂着一串串晶莹的水珠,在阳光下闪烁。我们奔向高岗,全然不顾鞋已被路上的草上的水打的透湿。站在山上放眼望去:一层层硷畔好似一格格精美的花的橱窗,一道道山梁就是一道道五彩的花的长廊。春意盎然的花白的、黄的、粉红的、紫的……,一团团一簇簇,妩媚娇艳,像天上的五彩云撒落人间,在温暖的阳光下争奇斗艳。又如花的江河,奔涌而来,把子午岭变成了花的海洋。杜梨花开了,丁香花开了,樱桃花、蔷薇花……。花浪一浪高过一浪,以她们的风姿,青春和绚丽装扮着春天的子午岭、美丽的子午岭。
子午岭的春天是美丽的,但春天的子午岭也常让人无奈和困惑。我们在春天,常常望着满山不能吃的鲜花犯起愁来,大灶没菜了。春节过后不久,我们进大灶去吃饭,当时在二连二班大灶做饭的是刘师傅(叫刘振忠,河南支边青年。因一只眼睛不好,人们都叫他瞎老刘),指着案板上的包谷馍和盐粒说:“就这,咋弄?”,“咋弄”?吃呗!一连多少天,都是铜锤沾盐水,吃的人天天吐酸水。老刘不时去呼家台农户家,要几个干辣椒,或一点醋回来。把干辣椒角碾碎,倒点醋,沾铜锤吃。时间不长,这点东西也没有了。怎么办?
这时,有些树已长小叶了。有人说:“桐豪木(丝棉木)的嫩叶可以吃”。老刘师傅就去摘了不少回来。过过开水,拌点盐吃,味道还可以。又发动大家,上地里山上去找小蒜。俗话说:小蒜、小蒜,香死老汉。
美丽的春天和春天里生活的困难伴我们一起走过那段时光。在子午岭,在兵团农场度过的春天留给我难以磨灭的记忆。
曹大安,原罗山府农场兰州知青,单位,省委组织部,退休。 2016年5月创作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