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栏目>文化宣传>文化作品>详细内容

散文:森林英雄(贾永丽)

来源:庆阳市林业局 发布时间:2013-03-23 14:52:21 浏览次数: 【字体:

朋友,你到过子午岭吗?

当你踏入茫茫林海,放眼浩瀚无垠的森林碧波,享受大自然俊山秀水、鸟语花香的美景时;当你倾听此起彼伏的林海涛声时;当大风呼啸着掠过大地原野时;当你静坐在办公室里,手指不停的敲击着键盘,浏览着一张张网页,寻找自己所需的知识时;当你享受着多姿多彩的现代生活时,你可曾想到有一部分人,他们为了保护森林的安全,正在这世界的一隅,在一个鲜为人知的角落,默默地守护着。外界很少有人知道,也很少有人注意他们,他们一年四季守在大山上,每月林场护林队召开例会时才能从遥远的资源管护站赶回来,开完会,顺便回家报个到,证明自己还是这个家庭的一员。但是,为保护森林,他们年复一年地坚守在深山老林,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守护着大森林,守护着绿色家园。

年终考核,我们去了连家砭林场的王元玲森林资源管护站。夜间一阵雨加雪,清晨空气异常的清新、湿润,林间薄雾缭绕,一棵棵高的矮的,粗的、细的松树像是沐浴后的少女亭亭玉立,很有精气神。这个站坐北向南五只窑洞,砖墙围着,院子打扫的很干净,由东向西依次停放一辆黑色的桑达纳小轿车,一辆客货两用车,一辆三轮农用车,三辆摩托车。站有8个护林员,其中两对夫妻,4个单身职工。踏进窑洞里,一阵热浪扑来,暖烘烘的,地上的火炉擦得黑光油亮,烧壶里的水散发着热气翻滚着,空气湿度均衡,感觉非常舒服。五只窑洞,站长夫妻住一间带办公室,另外一对夫妻住一间,其他队员合住一间,一间储藏室,一间厨房。

在管护科检查工作时,我走进了他们的厨房,护林员程秀莲正在忙着收拾,窑掌的大案板上放着一个大搪瓷碗盛着满满一碗炸得亮黄的馒头片,靠门的锅台,支着两口大锅,锅里有小半锅玉米糁粥,旁边的锅里放着五六个六七十年代人常用的特大号搪瓷碗,不难想象他们用餐时每人就端着一个这样的大腕,一边刺溜刺溜地喝粥,一边交流自己巡山查林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也许每天的工作任务在吃饭的时候就安排停当了,或许还会有一些半道捡来的笑料,经过自己的加工、编撰后用来调侃队友,一个简单、淳朴的“大家庭”其乐融融的热闹场面。

听她讲,这个资源管护站是距离林场最远,抄近路30公里,走大路45公里,不通电,没有水,没有信号,一年四季两顿饭,早饭后出去巡山,下午回来,饭后,天黑就睡觉,第二天继续。夏季天长,晚饭后大家坐在院子里纳凉聊天,屋里不用亮灯,借着月光就躺下了。年复一年,月复一月,天天如此,起床出山,回来吃饭,饭后睡觉,枯燥又无味,不通电,没有电视看,没有音乐听,微弱的烛光不能满足四五十岁人的视力要求,看书学习那只是一个传说。站上8个人上齐了,过了防火期,晚上可以换班去7里以外的避暑山庄看电视,顺便带着所有人的手机电池去免费充电,由于和山庄的管理人员相处的好,大家都待在深山里,人家很愿意接待比自己条件更差的护林员,每当这个时候,也是他们互相说话最多的时刻,因为,平日里面对的就是这8个人,该说的话早就说完了,没有了想表达的欲望。

由于偏僻,这个站的通讯条件特别差,窑洞内压根不能接电话,别说打电话了。他们每个人将自己的手机设置不同的铃声,分别绑在室外窗格上,放在院外的墙头上,或者是院子里的简易棚顶上,无论身处室内屋外,只要听到电话铃声就会第一时间冲出去抓起电话快步跑到就近的山头上接听。如果碰上阴雨天,不管站在什么地方,怎样的转身选择位置也找不到一丝的信号,只能干着急,性情急躁的护林员经常将自己的电话摔出老远,然后再捡起来,搭拉着脑袋,默默地返回。好奇的我,一边听着她讲述,一边跟着她寻找手机位置,手机大小不等,形状、颜色各异,站姿有别,放置的位置、方位不同,却执行着同一个任务,静等亲人、友人们的消息。

国有林场96年以后就没有再招收过工人,现在坚守在护林岗位上的人基本都是六七十年代初出生的中年人,他们或夫妻共同上山,或是单身护林,孩子在外或读书,或工作,均不在身边,于是就安心上山,以山为家,将全部的经历和心血放在守护子午岭这片林海。为此,社会人看不起,出去走在大街上矮人一等,有些家人也不理解,怨声载道。我儿时的学友,今年50多岁了,由于长期居住在山上,尤其到了防火期,重点地段更不能离人,好容易通过别人介绍找到了对象,婚后,他长年累月在山上护林,加之小时候的灾难落下了残疾,腿脚不灵便,几个月不能回家,妻子不理解,忍受不了长期的寂寞,最终抛夫弃子,跟着别人背井离乡享福去了。孩子从小得不到正常的教育,终因学习差,没有工作,眼看30岁了还单身在外打工。十几年来他由这个护林站调到那个护林站,总是在深山里转悠,没有机会下山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

程秀莲告诉我,她的主要任务是为本站8名护林员做饭,搞后勤,自己如果哪天请假或者有事下山了,其他人巡山回来就会没有饭吃,没有开水喝,所以,不到万不得已坚决不请假,不下山,保证大家能吃上热饭,喝上开水,大伙在一起好几年了,有了感情,像家人一样,开饭时间有谁不在,心里就会牵挂。她的两个孩子在外读书,假期接到山上来,住不了三天就哭着闹着要走,几十里山路,孩子不敢走,要送,一个来回就得耽误整整一天的时间。孩子回去,自己在家做饭,洗衣服,大的照顾小的,开学了一个招呼也打不上,自己返回学校。有时候老人生病了,电话打不通,消息送不上来,好容易电话铃响了,等到消息,老人要么已送进医院,或者痊愈出院;要么得到的消息,老人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作为子女的他们根本无法敬孝,为孩子尽义务和责任。说到这里,我的鼻子酸酸的,她的脸上表情很复杂,眼睛里噙满了泪水,看着她的脸我扬起头,眼睛一动不敢动,唯恐一眨眼会引出她的泪珠。

山高路远,生活中有诸多不便。用水,春夏秋季到7公里以外的避暑山庄去拉,一次连续拉四五罐,储存在水窖里,用一个多月,8个人吃的、喝的、洗刷用的可以满足供应,林场每年补贴水费1000元,到了冬季,结冰,避暑山庄的水管上冻,自己的也都保证不了,他们只好开着农用车到山脚下拉水,一天只能拉一趟,遇到下雪,路上结冰,好长时间不能下山,窖里的水不管有多少大家都得节约使用,一直等到路况好转的时一鼓作气,连续拉几天,水窖里多存一些慢慢使用。但是无论怎样,在冬季大家一定要节约用水,衣服最好是谁下山就带回去在家洗干净,要么就穿的时间久一些,严重缺水的时候,他们几个人一天只用半盆水,轮流洗脸洗手,晚上洗脚,她也只能一个月洗一次内衣。下雪了,大家动手将院子里的雪收进水窖,融化后食用,如果宽裕也可以洗衣服。

打开水窖,水是满的,看样子是从山沟里拉回来没有进行处理,水面上漂浮着细小的树叶、草棍等杂质,水相对浑浊,水窖和水井的功能是一致的,水面应该像镜子一样能照出人影来,可是我失望了,面对着水,什么也看不见。他们就是用这样的水洗菜做饭,做出的饭,泡的茶水味道也不会是纯正的吧。

走出院门向四周望去,视野非常的开阔,极目远眺,心旷神怡,连绵不断的群山,在冬日的灰蒙中,显示出它的雄伟、壮观,尽管是在严冬,树木努力绽放着枝枝叶叶,群山肆意地展示蓬蓬勃勃,远方的油松,墨绿嫩绿,老绿鲜绿,深深浅浅,遮天盖地,天,那么悠远,地,那么辽阔。看谷底林海茫茫,雾气腾升,浓雾从山谷渐渐升起,天空飘洒着零星小雨,给人如梦如幻的感觉。院墙外一片片菜地里,一棵棵大白菜身着“防寒衣”挺直腰杆依次排列在铺满寒霜的地里,虽然外层的叶子搭拉着,可是主干部分很精神,像一个个等待检阅的士兵整齐的排列在园边,周围的篱笆上零零星星悬挂着风干后的豆角,随风轻轻地摆动,唱着只有自己才能听得懂的歌谣,享受着独自的欢乐。

这时,林场书记白孝陈告诉我,居住偏远的资源管护站职工自己动手种菜、养猪、养鸡,春夏秋三季自给自足,肉蛋菜都是纯天然绿色食品,营养又健康,说着他带我再次走进厨房,目睹他们腌制得满满一大缸猪肉,一篮鸡蛋。进入菜窖,内存很大,像个防空洞,里面能直立站人,土豆、白菜、萝卜储存了很多,分类存放,温度适宜。师傅说这样的菜窖很实用,菜放在里面,下一年七八月份菜也不失水分,拿出来和刚产下来的一样新鲜,言语里洋溢着由衷的自豪。看阵势这些菜足够他们吃一年的,利用护林防火例会或回家时,下山再买一些绿色蔬菜,牛羊肉和酒带回来大家分享岂不美哉。不过这样的机会很少,大家四季里吃得最多的还是自己种的白菜、萝卜和土豆,队员很风趣,插话道:“虽然我们吃的比较单调,可都是纯天然绿色食品,不像你们城里人天天吃有害食物。”这倒是,山上的土地肥沃,腐殖土林子里足有半尺厚,随便刨一些回来施到菜地里,那就是最好的肥料,一丁点化学成分都没有,如果风调雨顺,每年产的蔬菜家人也可以享用,遇上干旱年份,山上缺水,只能吃咸菜,蘸辣椒水和豆瓣酱。

这个森林资源管护站是一个很不错的站,除了暂时没有电以外,其它设备都挺好,据站长邢文献介绍,两年前这里利用太阳能照明,场里配备了卫星接收器,看电视,现在设备老化,坏了,他们就再一次回到了“原始社会”,不过这是暂时的,上级已着手解决这一问题,过不了多日他们就会重新步入“新社会”,既有光明,也能看电视。是啊,心里有了希望,一切都会变得美好,他们虽然身处深山老林,看不到城市的车水马龙,人鼎沸腾,但是,他们却能享受四季不同的自然美景,纯蓝的天,青绿的地,听到清脆的鸟叫,闻到浓郁的花香;虽然不能享受城里的灯红酒绿,莺歌燕舞,可是,他们过着比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还要美好、宁静地田园生活。一个站八个人,他们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照顾,像亲人一样朝夕相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阶级兄弟情深意长,哪像城里人楼层越来越高,住房面积越来越大,可是邻里之间的关系逐渐淡漠,对门住了若干年,不知道姓甚名谁,电话号码不知道,走到对面不清楚是自己的对门,遇事更是不知所措。住在山上的护林员情同手足,就连喂养的几只小狗也很友好,看着主人热情的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也急得团团转,摇着尾巴,围着众人跑个不停,抬头看看这个,瞅瞅那个,感觉非常友善,就连我这个一向害怕小动物的人,也敢走进它们,逗着取乐。

去年考核,我去过距拓儿原林场35公里的朱家老湾森林资源管护站,那是我第一次走近他们。还好,汽车能直接开到站,站的四周没有围墙,一块平坦的地面上坐落着一幢像二层民居楼一样的瞭望台,下面是护林员的办公室、宿舍、灶房、储备库,上面是瞭望哨,为的是能够最大限度地瞭望。这是全场最高的一座瞭望台。年终考核有检查管护站这项内容,跟着领导,我们挨个看了他们的房间,翻阅巡山查林记录,简单的询问了有关事宜。那个管护站的四位护林员不如这里的人员随和,健谈,站长接受询问表情很不自然,答非所问,像背不出课文的小学生一样拘束,也许是常年生活在特殊环境里的缘故吧。当时,望着他们没有杂质的眼神,印满山风的脸庞,近乎褴褛的衣衫,局促不安的神态,我心潮汹涌,视线有些模糊。是呼啸的山风抽干了他们青春的光泽,沉重的生活压弯了他们挺拔的脊梁,离群索居的生活使他们变得木讷,花花绿绿的世界让他们不知所措。

检查完内业,有人提议“上楼”看看,天性爱玩的我自然很高兴,可是望着侧面摇摇欲坠的木梯,心里有几分害怕,领导说:你天天坐办公室里,今天体验体验。说着,他稳稳当当向上攀登,接着其他两个男士也拉开距离开始上了。我咬紧牙关,聚集所有的勇气和力量,在队友的帮助下战战兢兢跟了上去。在别人眼里,登高望远是诗情画意的,但是,在他们眼里,却是任务最艰巨的时刻,防火期高火险天气,他们得高度警惕,不敢怠慢,瞪大眼睛瞭望,即使是一朵云一片雾的变化也要凝神好长时间,做出最好的判断。

管护站环境恶劣,几个月看不到一个人影,野兽多,一个人不敢待,随时都会与野兽照面,晚上睡觉,上了锁也担心,还得用细椽顶住,深夜狼的嚎叫使他们毛骨悚然。这里,狼吼过,蛇也常有光顾,一尺多长的,近一米的,甚至还有毒蛇,他们抽汉烟,睡觉时,把烟末洒在身旁,胆大的蛇盘成一盘,直直地立在地上,冷冷地窥视着,寻找下口的机会。老鼠就更多了,成群结队,不但偷吃他们的口粮,蔬菜,而且把他们的床当作舞台尽情狂舞,甚至钻进被窝,在他们脸上肆无忌惮地溜来溜去。蚊子、牛虻、草虱更是挥不去赶不尽,夏季,巡山时草虱偷偷地趴在衣服上,深深地叮进皮肤里,使劲地吸血,鼓鼓的身体揪也揪不下来,他们就用烟头烧,身上、胳膊上,都有烟头烧的疤痕。蚊子牛虻个大的惊人,无论怎样设防,浑身不知不觉被叮起大包,又疼又痒。

合水林业总场有护林员471人,森林资源管护站53个,大站十来个人,小站四五个人。每天的工作内容相同,单调、枯燥、乏味,生活孤独、寂寞、无奈。周围方圆几十里没有人烟,只有起起伏伏的山峦,高高低低的树木,白天夜里就那几个人,几乎成了住着房子的野人。这群人大多出生在五六十年代,文化程度相对比较低,没有爱好,没有任何的娱乐活动,实在太闷了,就站在山上,对着山谷放声高歌,一支又一支,享受着自己的快乐。他们几乎没有朋友,更谈不上知己,一年中很少与其他人接触,即使每月的护林防火例会与人在一起,也不知说什么,做什么,开完会匆匆返回。人是群居动物,人,需要交流。可是,他们与谁交流呢?我在想:等到他们老了,退休了,下山时,语言功能是否会退化?

检查完,大部队撤退,三辆越野车顺着平坦的秦直路疾驰而行,路旁的油松挺拔俊俏,个个被修建的整整齐齐,像打着一把把打着巨大的绿伞少妇,站在道路两旁向来往的人们行注目礼。山路弯曲却平坦,宽阔的路面铺着细细的沙砾,敢于和309国道媲美。车平稳前行,透过窗外,望着一掠而过的山峰,思绪拉回到上个世纪,当年的护林人员都是父辈,他们大都来自五湖四海的支边青年,怀揣着满腔热血来到子午岭实现自己的梦想,然而,现实远比想象得残酷的多,背井离乡来到这里,自己动手,开荒种地,既不能丰衣又不能足食,历经艰难险阻,度过了那段青黄不接的青葱岁月。窝窝头就咸菜吃了一辈子,压根不知道电视为何物,搞不清楚那么小的手机怎么就可以和外界取得联系?微弱的煤油灯光模糊了双眼。长年累月蹲在深山,很少看见人影,偶尔有人去看望他们,呆滞的表情,木然的连一句像样的话也说不好。可是,为了营造秀美山川,他们一分地一分地育苗,一棵棵栽树,一边种地,一边造林,一边守护,才有了今天的林海茫茫,四季常青的茂密丛林。为了守护子午岭,献了青春献子孙,献了子孙献终身。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无奈岁月催人老,沧桑布满面孔,林区阴冷的气候,潮湿的空气,艰苦的生活环境,使他们过早的衰老,有相当一部分老职工在各种条件都好转的情况下,相继离开了人世,留给后人深深地遗憾和无尽的思念。

现在,他们继承父辈的事业,坚守在保卫森林的最前沿,对自己的管区的一草一木了如指掌。321万亩林地没有盲区,保护率达100%。多年来,他们没有节假日,一年四季都生活在山上,死看死守,不停的巡山,唯恐发生森林火灾,领导带班,护林员24小时值班,一刻也不松懈。过了防火期,一般情况下每个站就可以轮流值班,10天半月回家一次,安顿安顿家事,教育孩子,休息几天,购置一些生活用品,带一些生活用品和新鲜事回到工作岗位与大家分享,如果谁家有事,站长就可以安排下山,管区由其他人代看,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能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他们发现火情和其他情况,及时报告,林场组织人员及时扑救、处理,将损失降至最小程度,为保卫家乡,保卫森林,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是的,他们没有气壮山河的誓言,没有惊心动魄的感人事迹,每当请功论赏时,人们往往看不到他们的身影。然而,轰轰烈烈是英雄,平平常常也是英雄。

护林,责任重于泰山,工作有千难万难,可是,他们始终没有退缩,他们心中有坚强的信念:为保卫森林贡献自己的力量。用护林员自己的话来说:“咱们拿公家那份工资就应该把护林当回事,山里长大的人,吃点苦怕啥,拉水、雇车、单位给钱着哩,山里人讲究个啥,只要自己快活就行了。”是啊,改革开放30多年,世界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物欲横流,商潮滚滚,有的人信念动摇,有的人贪赃落马,然而这支护林队伍没有一个人脱离岗位!

令人欣慰的是,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国有林场情况大改观,生活条件改善了。从2009年元月开始全额供给,职工领到了档案工资,工作环境逐渐改善,林场盖起了办公楼,虽然目前还存在诸多困难,但是政府在想尽一切办法竭力解决。98%的资源管护站安装上光伏电源,照明看电视,还可以带动一些小家电,做饭洗衣方便多了。修通了林场通往各个森林资源管护站的道路,护林人员不再徒步跋山涉水巡查自己的管区,而是油门一踩驾驶着私家摩托车漫山遍野的跑,既完成工作任务,又欣赏优美的自然风景,燃料费,林场每年给每个护林员每年补贴600元。烤火煤满足供应。极少数没有电的管护站,林场统一大量批发蜡烛分发,尽管没有电灯明亮,可是组织的关怀温暖着每个人的心,使他们恪尽职守,守护着子午岭的林子。用水是困难,不能像城里人那样三天一洗澡,两天一洗头,每天收拾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出门,可是,他们的职责使自己明白,自己的付出换回子午岭这片水源涵养林,保护着陇原儿女的衣食住行,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

上帝是公平的,在关上门的时候,同时也打开了一扇窗,让太阳照进来,让月光洒进来,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净化着每一个人的心灵。山里偏僻,寂寞,艰苦,可是他们乐观,豁达,宽容,勤劳,朴实的品质不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从内心钦佩他们高尚的品格,赞叹他们朴素的衣着里面那纯净的心灵。正是他们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甘愿清贫的精神,像一面一尘不染的镜子,映照出一些人华丽衣衫里缺钙的骨骼,映照出一些人灵魂深处的龌龊。

他们才是真正的天使,是新时代最值得尊敬和爱戴的人,是森林的守护者,是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合水林业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