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大凤川山上的紫丁香(马文艳)
透过车窗,平坦的大川沐浴在无垠的金色之中,辽阔而祥和,厚重却充满生机。因晚到而焦急的我,却渐渐平静了,或许这就是一种归属。从今日起,我就要在凤川林场工作了。
川口离林场有好几公里的路程,公路沿河而成,却是坦荡的柏油马路,使人不免好奇:大凤川只是主干公路上的一支岔路,也不是交通枢纽,怎么大凤川公路的路况毫不逊色县城以东的省道?大凤川在我未到之时,给我除了内心的坦然,还有几分神秘。
尽管我努力减少旅途的周转次数,来缩短我路上的耗时,可实际上,我倒数第一个报到的命运早已无法挽回,其他的三位同事已提前几天报道了。
怀着忐忑的心绪,我开始了在大凤川林场的生活。整个凤川的面貌基本是两山相望于一河。而这众多的山就是茫茫子午岭连绵不断山脉中的一系,这河便是凤川的母亲河。我想,这山就是支撑凤川的骨骼,而这河则是孕育凤川的血脉;犹如父亲守护这片水土,好似母亲教化这里人情。大凤川的山和水是自然恩赐予凤川人的礼物。绵延的两旁山脉,用它伟岸的身躯誓死固守着脚下的平川;涓涓的河流,用它昼夜不停地脚步声表达着它对这片土地炙热的情怀。
大凤川坐拥优越的自然禀赋,使她在陇原大地格外的耀眼。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攻,1939年,延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角一经吹响,1943年,八路军三八五旅七七0团便进驻大凤川,在团长张才千,政委宋景华的率领下开垦大凤川。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在大凤川70余里荒无人烟的土地上,开垦了34000多亩田地,建造了400多间营房,发展了十余种副业,使大凤川出现了粮食满仓,蔬菜有余,牛羊成群,肥猪满圈的景象,创造了陇上“南泥湾”的奇迹。
今天,站在大凤川军民大生产基地纪念馆前,看着眼前一幅幅当年的劳动场景图,纪念馆里陈列的一件件器物,今天的我们,有太多的疑问。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在那些饥寒交迫的岁月中,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他们创造奇迹,是怎样的毅力促使他们克服困难,又是何等的豪情引领他们挥动着无悔的镢头------
作为当代的凤川人,在瞻仰大生产遗迹感受它开拓之艰,建设之苦的同时,更应该体会它厚重的内涵。开垦大凤川不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解决了当时实际困难,有力地支援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勾勒出今日大凤川的基本面貌,创造了大凤川发展的基本条件,更在大凤川播下了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精神。它激励着一代代的凤川人,为建设美好大凤川不懈奋斗。
大凤川的每一片土地里都融入了无数人的汗水,大凤川的每一个山坳里都留下了开拓者的足迹,所以大凤川的土是融入了人情的,大凤川的山是深埋着感怀的。不信,看看那散落在凤川山坡上的紫丁香,它们虽孤单却仍绽放,那是因为它们不想让凤川的颜色太单调,不想让曾经建设凤川的灵魂无以缅怀,更不想让凤川人“芒鞋踏破岭头云”却不知“春在枝头已十分。”
2009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次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是林业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盛会。在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了新时期林业的新地位和新使命,为现代林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子午岭林区是黄土高原目前保存较好的一块天然植被区,是黄土高原中部地带重要的生态公益林;被誉为陇东大地的“绿色屏障”、黄土高原的“天然水库”。地处子午岭的大凤川,发展现代林业可谓得天独厚;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大凤川发展现代旅游优势明显;毗邻延安干部学院大凤川教学点,对大凤川来说何尝不是钟灵毓秀,鸾翔凤集。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回看大凤川林业的发展历程,经历过风雨,遭遇过严冬。但犹有烂漫山野的紫丁香翘首把春报:子午山林能成仙,凤凰川里是凤凰。(作者单位:庆阳市华池林业总场大凤川林场。该作品在《甘肃林业》2013年第2期发表。)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