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栏目>文化宣传>文化作品>详细内容

调令关下是我家(李政)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9-14 12:21:56 浏览次数: 【字体:



题记:一位诗人曾说,爱上一座山、一座城、一座小镇,是因为那里有难忘的人难忘的事,或许为一道动人风景,或许为一段青梅往事,或许为一座魂牵梦绕的老宅,或许没有任何理由,就是简单地爱它,炽热地爱它,爱的牵肠挂肚,爱的撕心裂肺。也许只有经历过岁月的磨砺,才能显现她弥足珍贵的价值;也许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那前所未有的绝响。我知道,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只是生与死,不只是爱与恨,也许是你就站在我的面前,我却不知道如何去爱你。

图片

要为家乡写点儿东西,是我旷久的心愿。对于一个有点年岁的人来说,无论是漂泊在外的游子,还是幸然而居的守乡者,都会像翻阅家书一样,把乡愁视为他们生命中最为惬意最为柔软的重要部分。真正的乡愁,犹如书画家印留在宣纸上的点划墨痕,在不同人的心中有不同的意象,不同心境不同场景下挥毫,便呈现出不同的效果与意韵。我的乡愁,不仅仅是一枚枚珍贵的邮票和一张张搁浅的船票,而是一壶壶煮沸的酒、一弯弯升腾的月、一波波翻滚的潮,是一幅幅潜心临摹的篆隶楷草碑帖和一帧帧精描细染的工笔画作,让人情不自禁,历久而弥新。多年来,我总是在一次次离乡别亲与回乡省亲的轮回往复中,恋乡之情也在不断地蝶变、晾晒和翻新。

每当飞机从万米高空降至5000—8000米时,从窗外俯视黄土高原,俯视陇原大地,俯视家乡这块让我魂牵梦绕的沃土,心中总是感慨万千,常常为能在几千米高空看到家乡在伟大祖国的苍茫大地上呈现出一抹靓丽的黄绿相间翡翠似的“如意状”美妙轮廓而倍感欣慰与自豪。如果说陇东是上苍赐予绵延千里的陇原大地上的一颗光泽耀目的绿色明珠,那么郁郁葱葱的子午岭就是让这颗明珠熠熠生辉的瑰丽宝石,是令人喜爱而翘指称羡的“金镶玉”。古往今来,子午岭对于陇东的生命意义、生态价值和社会作用,就像雨露之于禾苗、阳光之于云彩、雪山之于江河一样,远非三言两语所能述得。

图片

我的家乡就在赫赫有名的调令关下。调令关地处子午岭主峰南麓,海拔1756多米,是子午岭南麓最高峰。调令关的名字与秦朝著名大将蒙恬受令抗击北羌及匈奴有关,当时调令关是秦直道穿越子午岭之咽喉要地,是南下关中联络朝廷、北上出塞抗击匈奴及羌胡等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关隘,同时它也是现今陕西旬邑县与甘肃正宁县在子午岭上分界点,更是千百年来福佑正宁、旬邑两地人民风调雨顺的天然生态屏障。据祖辈传说,早些年关上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相当丰富,后来曾因战乱或山火等原因,让许多遗址遗迹不再显现,目前存留下来的主要有秦直道、蒙恬庙、黄帝冢、八仙洞府、一号兵站、烽火台、八只窑等多处历史遗址遗迹,还有幽谷鹿鸣、月洒松涛、八仙显艺、一线云天、万缕晨曦、千年古樱桃等一百多处森林景观。无论是那些绝无仅有的遗迹遗址,还是那引人入胜的森林景观,皆是可观可睹可羡可谈!

俗话说“月是故乡明,心安是归程。”近年来每次回老家探亲,即使时间再紧巴,也总想要抽出一些时间驱车前往调令关,一是要拜谒一下我们的远古先祖黄帝冢,缅怀先祖恩德,饮水思源,洗心而革面;二是顺便在关上小憩,倾听关上的朗朗松风,吸纳林间的漫漫氤氲,静思自己的初心与行止,让疲惫而浮躁的身心回归本真;有时或登上观景台,遥望东南,可见秦岭巍巍,云蒸霞蔚,满目苍翠,层峦叠嶂,松涛阵阵,便觉山川可人,心旷神怡;抑或转身回望家乡,便见塬峁交替,高楼林立,人声鼎沸,麦浪翻滚,柳绿花红,万象更新,层层佳景,尽入眼底。有时独坐关上,神思驰骋,眼前不禁浮现蒙恬将军率队征战时“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凛凛身姿,心中便滋生出“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美好况味。

图片

“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亦如此。”追古溯今,调令关见证了家乡的朝代更迭、世事变迁,也护佑着家乡人民能够风调雨顺、物阜民丰。我的家乡正宁县县城,距美丽雄浑的调令关约20公里,空间直线距离也就5000多米。多年来。调令关上饱含地脉与灵气,毫无保留地浸润着我云烟浩渺的家乡,滋养了勤劳质朴的正宁人民,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闻名于世的名儒英烈、忠臣良将、青年才俊。正宁县原县名为阳周,自唐朝改名为真宁县之始,到清朝雍正将县名改为正宁,一直沿用至今。另外,民间又相传县名拟定与八仙之一张果老提点有关,取“真人安宁”“平正安宁”之意。虽然其具体细节将无从考证,但却从侧面反映了家乡人民世世代代崇尚正义、祈求平安、盼望宁静的美好心愿。

图片    

▲正宁县城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常忆旧时波。”大象无形,大爱无疆。翻阅正宁史志,便觉一股股凛然正气扑面而来,那一个个荡漾着家国情怀、睿智隽永的先贤能臣,那一桩桩挥洒春秋、撼人心魄的逸闻趣事,让人心存敬畏,令人不禁仰望且肃然起敬。他们中不仅有明洪武御史直臣景清,有明万历年间圣谕嘉宝制诰清官赵邦清,还有明天启年间有“三廉公”之首的礼部侍郎巩清,史料统称为“正宁三清”,多年来其人其事久为官民称颂,彪炳史册,名扬古今。如今,坐落于罗川古镇褒奖赵邦清的三座石牌坊,虽经400多年的岁月侵蚀,却依然气宇轩昂,令人肃然起敬。可以想象这在当时,其社会影响会有多大,社会反响有多热烈。特别难能可贵的是“正宁三清”,他们在当时无论是作儒士,还是任官吏,都能坚守初心,守正清廉,心系百姓,为事为人,表里如一,为国为民,方圆有道,节义俱笃。他们为官为学,为人处事,不负国家,不负家乡,不负人民,给我们后辈树立了一个德才兼备、持节重义的不朽丰碑。

   

▲正宁县罗川古城石牌坊    

“江水三千里,家乡故事长。”在中国近代史上,家乡正宁更是以坚毅果敢、赤胆忠心的英勇壮举为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35年9月。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领导的陕甘边南区苏维埃政府入住正宁三嘉塬(现正宁县五顷塬乡)。1936年,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入住新正县南邑村。1937年10月,关中特区更名为关中分区,习仲勋同志任中共关中分区党委书记,同时兼任关中分区抗日民主政府专员和新正县县长,直至1941年。当前正宁的中华苏维埃关中特区纪念馆存有习仲勋旧居、关中特委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新正县委、新正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五顷塬乡苏维埃政府旧址等五处革命遗迹遗址。当时,正宁陕甘边红色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对于之后“两点一存”南梁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巩固与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图片   

▲正宁县中华苏维埃关中特区纪念馆    

正宁另一个十分重要的红色革命遗址,是存留于宫河镇的“邓小平旧居”(即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政治部旧址),其意义和价值更是非同寻常。1937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入驻正宁县宫河镇。红二方面军政委、红军前敌总指挥邓小平同志当时在宫河镇王录村居住。1937年4月17日至20日,红二方面军政委、红军前敌总指挥、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团成员任弼时在正宁县宫河镇王录村召开了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及援西军、庆阳步兵学校(中国抗日红军教导师)团以上干部会议,代表党中央传达《中央政治局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议》。在此期间,受中央委托,邓小平、罗瑞卿、杨尚昆等对党内错误路线进行拨乱反正,为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军团进一步奔赴抗日前线,进行军事和物资战略准备。据史料记载当时邓小平率领所属队伍在正宁驻扎近五个月之久,他精干练达,平易近人,生活简朴,深受群众拥护和爱戴。在此期间,他积极参与宣传共产党和红军先进的政治主张,宣传抗日救国的大道理,爱护群众,教育部队,秋毫无犯,积极发动群众募捐抗日军粮,建立地方抗日救国会和党的地下组织,秘密发展党员,开展军事操训与体育运动,把党的抗日救国思想和革命火种播撒在正宁大地上。在小平同志旧居学习瞻仰时,我时常抚摸着小平同志亲手栽植的伟岸挺拔楸树,眼前浮现着一代伟人的音容笑貌,无限崇敬地感受着他高尚的情操,伟大的人格,他的一言一行,他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激励、鼓舞、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崇尚先进、献身革命、追求进步的正宁人民,是正宁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恒记忆。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家乡是乡亲们的牵念,乡亲是家乡的魂魄。从孩童时,祖父便经常给我讲家乡那些闻名乡里、纵横南北的名人轶事,成为我少年时期心中无比敬仰和发奋图强的榜样。如:郭洪超、王宝珊、赵元贞、王自治、郭廷藩、秦善秀等,他们的故事骨肉丰满,正气浩荡,曾经激励过无数有志青年求学上进、保家卫国。在那个战乱频发、民不聊生的特殊岁月,他们或者参加革命,壮志凌云,屡立功勋;或善举乡里,施仁布义,百世流芳;或经商创业,济贫扶弱,名扬四方。他们在为国为民、做事做人、德行兼修等方面,均以宽广仁厚的胸襟和刚正挺拔的情怀,堪为我们学习的风范与楷模。

图片

“骤雨澎湃忆旧史,沧桑变迁启新姿。”在老一辈口口相传与记忆中,正宁有许多闻名遐迩的乡镇与村庄。比如永和镇的于家庄,揪头镇的岘子村,永正镇的樊湾子、南住村,西坡镇的柴桥子、五畔村,山河镇的王阁、佑苏、移风村,榆林子镇的习仵、任家与党家村,宫河镇的纪村、雷村、王录村,周家乡的房村、上下冯与牛家沟圈村等等。他们或民风淳朴,或尊师重教,或励精图治,或崇尚人文,或破旧立新,或卓异超群,方圆百里,名声赫赫,各具千秋。他们的事迹像正宁香包、正宁大葱、正宁苹果、正宁豆腐、正宁旱烟、正宁美食一样,均不同程度地在正宁历史上留下了可圈可点的鲜亮印记。这些村镇不仅在过去,而且在今天依然民风醇厚、仁孝恭俭、人才辈出、多彩纷呈。

▲罗川文庙

“俯身掬捧故园土,昂首拭目赤子情。”近些年,经常去外地出差,每当看到别处有一座瑰丽的山、一座灵异的桥、一湾亮眼的湖,便想着家乡也能够有如此的山、如此的桥、如此的湖,岂不更好!总而言之,就是希望家乡永远成为心中最美的乡愁、最醇厚的佳酿、最壮观的风景。如今,在新时代步伐不断加速的号角声中。雄壮、翠微、凝练、美丽的调令关以新的胸怀、新的姿态、新的气度承担新的使命,调令关下这块富饶浑厚的土地也焕发出亘古未有的生机,银西高铁,银百高速、正宁机场、核桃峪煤矿、华能电业以及黄帝文化博览园、罗川古城等经济支柱产业和新乡村振兴愿景规划,犹如凤凰展翅一般,相继成为家乡正宁这个靓丽名片上的独特标注。特别是“十四五”期间。将要重点建设的红色传承游、历史文化游、绿色生态游、乡村振兴游等“特色品牌”旅游项目,为进一步拉动正宁经济向高质量、高水平又快又好发展提供了内涵支撑。勤劳善良的正宁人民以新的姿态、新的格局、新的境界,不断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经济向多领域、多层次、多方向综合发展与转变,为进一步把庆阳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力量。

图片

▲银西高铁

众所周知,当今是一个百业竞秀、百势待发、百年未有的时代,是一个梦想成真的时代,是一个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时代,更是一个绽放思想与崇尚奋斗的时代。古老、雄浑、壮美的调令关曾经护佑一代又一代正宁人民风调雨顺、物阜民丰,以惺惺相惜、旷达持久的襟怀丰富厚重了正宁的历史文化与优良传承,家乡的人民也必将新的视野、新的创造、新的行止让调令关这个雄浑的名字变得更加响亮,更加旷远,更加辉煌!


编后语:本文原载于2022年6月25日的《陇东报》,肖印儒先生阅后,为其配诗一首:


调令关下有我家,

苍松翠柏矗壑崖。

寒冬千山披银装,

暖春万木吐新芽。

盛夏野花朵朵艳,

晚秋红叶片片霞。

叠嶂峰峦添秀美,

一年四季景色佳!


2022年9月3日


作者简介:

李政,男,汉族,中共党员,甘肃正宁人,供职于陇东学院,长期致力于地方史志、民俗文化、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与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等。近年来,在《中国审计》《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陇东报》《中国高教研究》《西北干旱农业研究》《党校教育动态》、人民日报经济周刊等刊物发表时政评论与学术论文40余篇。曾获中国高教学会科技论文二等奖(国家级)、《中国青年报》征文优胜奖、甘肃省教育厅及陇东学院等多项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