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栏目>文化宣传>文化作品>详细内容

守护陇东塬的“只此青绿”(崔听雨)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6-01 11:36:28 浏览次数: 【字体:

我的家乡在环县北部的大山里,那里曾被世人称为“山童水劣、世罕渔樵、风高土燥、秋早春迟”之地,也是百余年前左宗棠所说的“苦瘠甲天下”之地,在我成长的岁月里,满山青绿曾是一方百姓的向往。随着“再造一个子午岭”步伐深入,近些年,我和我的家乡父老亲眼见证了“黄土塬披绿装”的生态建设奇迹。

牢记家乡父老“出门见青山、生态向好、风调雨顺”的“念想”,我大学毕业后选择了投身林业,扎根蒿咀铺林场,开启林业生涯,从此守护陇东黄土塬的“只此青绿”。

从进场工作起,单位的前辈与领导们谆谆教诲,讲述几代林业人经历的磨难、艰辛与付出,“新时期林业理想”是大家热度不减的讨论主题,谈理想、谈品格、谈林草事业薪火传承,是精神层面的一种“涵养”,身为新一代林业工作者,让梦想照进现实,让理论与实践结合,应当是我们的使命。

入职半年多来,我对林场工作的体验可以概括为“苦”和“美”两个字。

先说说林场的“苦”!刚进入林场的第四天,场长就带着我们二十多人进山劳动。挥锄头、洒汗水,烈阳暴晒、蚊虫叮咬,不过几天,新鲜劲儿一下就没了,有的只是从温棚中的学生一下子变成挖大山的农民工的巨大心理反差。山里烤馒头、吃咸菜的场景照片,我就给父母发去了好几张,诉说着我身心的“苦”。

闲暇时间,和年长的前辈拉家常,知道了他们两代、三代都在子午岭这片林子里奋斗着,我就在想,他们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自身献子孙,真的值吗?他们似乎满满的回忆之色和自豪,对我说:当我和我的同事们拎起工具,在荒山坡地汗滴泥土,种下一棵又一棵油松;当我们用脚步一寸寸丈量过蒿咀铺林场38.22万亩的管区;当我们长年累月远离家人,守卫青山,绿了青山白了头的时候,想想作为林业人的初心与使命,所有的艰难困苦都甘之如饴。我突然明白,这或许就是传承子午岭精神的最佳表述吧。

再说说林场的“美”!记得我第一次登上我场涧水坡管护点瞭望塔时,劲风吹过,绿潮婆娑,无边无垠般的森林里有千年秦直道,有昭君与蔡文姬离乡入胡的历史追忆,但今朝我辈生于华夏,见到的却是红叶胜霞的祥和,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壮举。我非常的震撼,这与我家乡的山荒水瘦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样的美景是子午岭数代林业人子孙相继,历经艰险,无畏牺牲,坚持半个多世纪荒山植绿,恢复黄土高原生态植被取得的成绩,是一种让人敬畏的美。

最后,我想说,身为基层林业战线上的奋斗者,虽然社会在日新月异地进步和变化,但永不改变的是我们对“扎根林区、以场为家、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子午岭精神的执着追求,作为蒿咀铺林场新入职的一员,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一定要用一点一滴的行动去履行一名林业人的职责,去诠释一名林业人对党的忠诚,把实现人生追求同子午岭的发展和保护紧密联系在一起,用我们无怨无悔的青春喜迎党的二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