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在子午的春华中(位永锋)
“最是一年春好处,花开时节恰逢君”。当阳光的指针由南向北渐入北境时,料峭的大地又迎来一轮新生的希望,那春色中的活泼与热烈、那春韵中的妖艳与妩媚、那春华中的灿烂与灵动,全都沉淀于相逢子午的厚重与宁静之中。背倚子午、直奔康庄,今日的五顷塬,春色正好!一辆单车骑行林道,体验“乍暖还寒春料峭,踏春寻芳度暗香 ”的觅春乐趣;三两好友赏花三道湾,共享“春风岁岁生空谷,留得清香入素琴”的探幽情怀;登黄帝古冢,缅怀“宏业润千古,功德泽百世”丰功伟绩;立秦直古道,感受“万里古道坏,荒营野草秋”的沧桑巨变。集四季的雕饰、时光的堆积、历史的沉淀凝结而成的独特气质,便在今日的五顷塬中愈益彰显。
有故事,尽显人文璀璨。《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黄帝陵县东八十里子午山,亦称子午岭,即《史记》所说‘黄帝崩,葬桥山’的桥山”。《万姓统谱》“黄帝葬桥山,子孙守冢,因为氏”,黄帝冢成之日,设五个姓氏守卫陵墓,因转音所致,原本的“五姓塬”便演变成如今的“五顷塬”。又相传“东海龙王遣第五子往各地察雨情,他见陇东干旱多灾,遂命泾河老龙‘三天一下雨、四天一下雨’,以济苍生。泾河老龙误听为‘山河一下雨,寺村一下雨’,结果山河、寺村雨多成灾,其他地方仍赤地千里。龙王以误传谕旨问罪,罚龙五子到陇东服役,责令永世不得返海,龙五子身躯变成子午岭,岭西侧有山梁,远看如龙头、龙嘴,便是如今的龙头(西头村)、龙咀子村。文献记载、民间传说、古迹遗址……诸多因素相交相织,给这片苍茫的土地增添了许多浪漫基因,置身其中,如同在历史与时光斑驳陆离的光影中漫步。
有山岭,平添秀美风采。山为桥山、岭名子午。俯瞰极目,一条南北蜿蜒的墨绿色巨龙横亘东方,或奔腾舞跃、或辗转驰骋、或屹立翻转,在苍茫的黄土地上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群岭逶迤、峡谷幽深、万木葱茏、生物富集,“一叶度春风,芳芳自相接”是初春的写照,“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盛夏的空旷,“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是秋日的体验,“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 ”是严冬的静寂。依山而立、因岭而兴,五顷塬——这个集传说和史传于一身、集民俗秘境和天然风物为一体的林缘乡村,如同镶嵌在子午林海的一枚珍珠,以子午莽林赋予的钟灵俊秀独特品质,悄然屹立于正宁东方。
有精神,自有底蕴风骨。回眸数千年沧桑巨变,斑驳了多少雕栏玉砌?粉碎了多少瓦当珠玉?掩埋了多少铁戟铠甲?又风化了几多传说佳话?但根植于深厚黄土的淳朴敦厚优良品质,衍生于广袤林海的自强不息奋斗精神,如同苍穹的明月,历经千年依旧光烛普照,历久弥新。蛮荒初开,轩辕始祖“迁徙往来,拔山通道”,播下了人类文明的种子;先秦之处,设关调令,北御夷狄,筑起了保境安民的藩篱;始皇之时,斩荆披棘,开通直道,书写了人力无穷的壮美诗篇;近代之时,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先烈带领贫困大众,闹革命、建政权,开辟独立、解放的革命道路。现如今,五顷塬人秉承了先代的精神品格,踏上了创造幸福生活的新征程。
回首来路,两千年的沉淀如醇酒、似甘泉,喷薄而出,便是一片耀眼春华!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