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栏目>文化宣传>典型人物>详细内容

【陇东报】(穿行子午岭)“林场愚公”一家三代护林半世纪

来源:庆阳市林业局 发布时间:2017-12-19 11:06:05 浏览次数: 【字体:

2017年12月16日陇东报/掌中庆阳记者陈思报道

子午岭林区是黄土高原中部面积最大、植被最好的天然林区,这片森林覆盖率达64.7%的天然林区被国务院确定为“黄土高原水源涵养林区”。在我市境内,子午岭林区纵跨4个县。合水县林业总场蒿咀铺林场职工张存智是第一代林业人,如今,张存智一家三代人已接力守护林区53年。

创业艰难百战多

1964年,22岁的张存智在宁县九岘林场参加工作,成为当时甘肃省水土保持建设师的一名战士。“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我们那一代人的想法很朴素——能承担起恢复植被、治理保持水土、为下游百姓多保住几亩地的责任,‘民可聊生’就好了。”张存智说。

由于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当时在黄土高原上无法展开大规模机械造林,造林全靠人工,要在山坡上修出鱼鳞坑,然后再挖坑种树,这让造林工作难上加难。张存智说,最难的还不是种树,而是搬运苗木上山,“所有物资只能靠骡子驮或人背,一株包好的树苗足有七八斤重,坡陡地滑,骡子上不去的地方,就只能靠人背着树苗往上爬。”

第一代林业人身上大多数都有麻袋和绳子深深勒过留下的疤痕。他们挖窑洞、垒土炕,吃的是橡树籽磨成的黑面混合玉米面做的窝窝头,喝的是山间河沟里的水,春秋两季一夜醒来,被子上都结了一层冰霜。然而,这一切都未曾让他们有过丝毫退却,每年的造林任务下达后,大家背着树苗上山,一路在荒山和灌木丛里挖坑种树。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第一代林业人仍然保证了较高的苗木成活率。

林场创建之初的几年里,张存智与妻子左淑琴以林场为家,栖身于一孔破旧窑洞,家中陈设简陋,生活物资缺乏。夫妇俩先后孕育的几个子女都在幼年夭折,只有张小宁、张小峰两兄弟活了下来。1993年,在连家砭林场工作的长子张小宁在运送树苗的过程中因车祸去世,年过半百的张存智夫妇在长子工作过的林区空地上,种下29棵油松作为纪念。

在林区工作的36年里,张存智始终恪守着老一代林业人“一日务林,终生为林”的准则。为给荒山增添属于他们这个“林业世家”的绿意,张存智和家人年年种树,种下了多少棵树,他们自己都不记得了。2012年,张存智患上严重的关节炎,行走不便,上山植树的任务才交给了儿子张小峰和孙子张旭。

咬定青山不放松

1988年,曾经的“林二师”也由建设兵团建制单位转为国营林场,22岁的“林二代”张小峰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在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大山门林场开启了造林、护林生涯。

但张小峰的“林人”之路却颇显坎坷,工作几年后,就遇到了林场发展的“停滞期”,林场工人只能依靠“伐木卖钱发工资、种地养殖挣工资、挖药采种换工资”,木材占林场全部收入的90%以上,主要供应给南方的家具厂、山西的煤矿企业,没过几年,市场就饱和了,木材价格一度跌入谷底。

“那些年,为了养家糊口,很多林业工人都选择承包土地,像农民一样种地为生,还有人停薪留职去了外地打工。”张小峰选择留在林区种地。时间转眼到了2007年,天保工程的实施让林场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同样是树,与其卖木材,不如卖树苗赚钱,林业发展壮大的时机到了。”张小峰内心暗下决定,要把前些年砍掉的树重新种起来。

2008年,张小峰申请调到最艰苦的蒿咀铺林场郭家川苗圃基地,与“战友们”一心扑在育苗工作上,在子午岭山麓深处建起了占地面积达200多亩的现代化苗圃基地。郭家川苗圃基地距公路边3公里,距离最近的粮油店足足15公里,张小峰经常是傍晚回宿舍做饭时才发现米、面所剩无几。前来探望的妻子见状,二话不说,放弃了外面的工作,一头扎进深山陪伴、照顾他。

在山沟里待久了,夫妻俩对外界的新事物感到陌生,一部智能手机也用得手忙脚乱。寂静的林区小站上,陪伴他们的是一只狗、几只鸡。夫妻俩被晒得皮肤黝黑,透着微微的“森林红”,朴实内敛不善言谈,但一讲起种树就滔滔不绝。

愿为林业献终生

2014年,张小峰的儿子张旭服完兵役之后,踏上祖辈走过的路继续前行。他主动要求去最偏远、艰苦的林站工作,“我生在林区,长在林区,对森林很有感情,生态建设是一场持久战,爷爷和父亲都曾对我说过,要有‘愚公移山’的干劲儿,一辈人接着一辈人,坚持把子午岭生态建设搞好。”

如今,只有24岁的他已经在蒿咀铺林场工作整整3个年头。每年春季林业生产,他都带领着工队奔赴造林一线,绿化造林。在2016年全国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中,他被合水林业总场评为先进工作者。

张旭告诉记者,代代相传的种树经验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造林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根据土壤、气候条件,因地制宜,既要抓好针、阔叶速生用材树造林,也要多栽经济林木,既为国家积累财富,又为当地改善环境。当年,人工造林时每亩按照300棵的高密度栽植油松,而现在经过自然管护,不断去除次树、选留好树,最终每亩保留15棵左右,再利用树下空间种上幼苗,高大的树冠能为树苗挡风抗寒,幼苗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也更强。

“这样独到的砍树经验体现了生态建设新理念,过去‘以砍养家’,砍树是为了卖钱,而现在‘以砍养树’,遵循去小留大、去劣留优、去密留匀的原则,完善森林生态链,让树木长得更好。”张旭说。

2017年5月24日,张存智一家当选2017年全国“最美家庭”。从爷爷张存智到父亲张小峰,再到儿子张旭,一家三代人默默守护着陇东高原中部这道绿色屏障,用汗水滋润着每一株树苗,用双脚丈量着每一寸土地。“扎根林区、以场为家、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子午岭精神,时刻激励着他们恪尽职守、一心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