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报】(穿行子午岭)让青春在林场飞扬
2017年12月2日陇东报/掌中庆阳记者 郑朝静 张昶昶报道
他们,从象牙塔里走出,褪去天之骄子的霓裳,将飞扬的青春安放在寂静的山林里。他们,是大学毕业的青年英才,是向生态文明建设一线输送的新鲜血液,已经成为林场的骨干力量。
11月16日,记者来到华池林业总场山庄林场,见到了张丽梅、高龙、艾娟等新一代林业工作者。
张丽梅:“为生态文明建设尽一份力”
在山庄林场工作了6年,张丽梅对林场充满了浓厚的感情。
今年29岁的张丽梅是华池县柔远镇人,大学毕业后,面对着能来林场工作的机会,她没有犹豫,在自己的努力下,2012年3月正式入职,成为山庄林场的一名会计。
张丽梅告诉记者,来到林场之前,她完全不了解这个行业,身边也没有人从事这个行业,她总以为林业工人就是种树,但来了以后才知道林场职工的工作种类很繁多,也很辛苦。
刚开始工作时,远离城市的喧嚣,感受林场的静谧,美丽的环境、新鲜的空气让张丽梅觉得很可贵,她觉得自己选对了工作,她也暗下决心,要和林场的职工一起,为了让更多人享受到这种新鲜的空气贡献自己的力量。
工作的寂寞和生活的枯燥是她意料之外的。林场工作比较特殊,不像其他行业可以正常休息或放假,一进入森林防火期,所有职工就没有周末和假期。作为一个刚离开家不久的女孩子,特别是在中秋、春节等这些阖家团圆的节日里不能回家,难免让她觉得有些孤独。
“每当这时,我就告诉自己,既然自己选择了林场,就要树立‘以场为家’的思想,耐得住孤独和寂寞,化解心理落差。”张丽梅说。
在林场工作6年,张丽梅见证着林场的发展变化,林场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好,从最初的一栋楼到现在的三栋楼,从砖铺地面到水泥地,再到院子里新添置了健身器材,还有活动室、图书室等场所,职工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
“既然从事了这个工作,在这个岗位上,就要用心做到最好。”张丽梅说,现在的她,以山为伴、以树为依,除了正常的工作外,她还辅助护林员,做一些栽树、采挖、管理、巡山的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让我很振奋,同时感到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张丽梅说,她要更加尽责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山庄林场的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尽一分力量。
高龙、艾娟夫妇:结缘林场扎根林场
“如果不是来林场工作,或许我们不会认识,更别说相守相伴了。”高龙和艾娟相视而笑。
2011年,高龙和艾娟参加了林场招考并顺利通过考试,于2012年3月正式加入山庄林场。今年30岁的高龙毕业于兰州商学院,现在是山庄林场生产办公室技术员,29岁的艾娟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在山庄林场从事文秘工作。
因为不是科班毕业,刚做技术员时,高龙觉得很吃力,作业设计、识别地形图、育苗、整理档案这些事,他都是从零学起。
高龙觉得,只要接触的多了,学习的多了,工作就能得心应手了。在不断的学习中,现在的高龙已经成了山庄林场的骨干力量,虽然加班多、熬夜多,但高龙说:“山庄林场的森林覆盖率从2013年的32.9%到了今年的41.74%,我觉得再辛苦都值了。”
刚到林场时,艾娟受到身边不少人的质疑,觉得艾娟已经从农村走出去了,再回来农村工作,肯定待不了多长时间,但艾娟用6年的坚守打消了大家的质疑。
“我本来就是农村孩子,所以不怕辛苦,在林场工作挺好的。”艾娟说,如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对这项工作进行了充分的安排和部署,这让她看到了林业事业的前途是非常光明的,也更加坚定了她从事林业工作的信念。
在林场工作后,艾娟结识了高龙,在朝夕相处的工作中,两人互生情愫,并于2013年举行了婚礼,现在,他们的女儿也已经3岁半了。因为工作忙,艾娟和高龙无法照顾孩子,只能把孩子托给父母来照顾。“能陪孩子的时间很少,我们觉得很亏欠她,所以只要一有时间,我们会赶紧回家看孩子。”艾娟说。
高龙告诉记者,最近他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很有感触。他觉得自己能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为自己提供广阔的展示平台和成长空间,他很庆幸,也很知足,也更要立足岗位、主动作为,更好地适应林业工作需要。
“以前对工作可能还会有其他想法,但现在林场生机勃勃的发展现状,打消了那些杂念,我们俩就扎根在这里了,安安心心地与老职工们一起,为大地添绿加彩。”高龙说。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