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义:荒山上植出千亩“绿洲”
■陇东报/掌中庆阳记者李文通讯员周永蔚2017年5月17日报道
春夏之交,站在环县车道乡代掌村张家庄的后山顶上,映入记者眼帘的是绵延几座山头沟梁的绿色。这里昔日的荒山,如今披上了绿衣,得益于张志义坚持十多年的辛勤植绿。
今年48岁的张志义是车道乡代掌村的农民,他从小就爱树,但偏偏家乡最缺的就是树。在张志义眼里,树木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秋叶落下来也能喂羊,要是栽植经济林,还能产生经济效益,何乐而不为呢?下定决心后,张志义便买了树苗栽在自家路边上,还联系在内蒙古、宁夏打工的村民买回来一些稀有树种,在庄前屋后栽满了杏树、桃树、苹果树等。
2014年,我市启动实施“再造一个子午岭”的生态建设工程,张志义非常受鼓舞,觉得与自己多年的努力和梦想不谋而合,“我为何不把自家承包的荒山绿化了,让自家周围先变成一个‘小子午岭’。”2014年春季,急性子的张志义拿出全部积蓄买了苗子,每天天未亮就带着干粮上山挖树畦,雨天也不顾淋湿,在陡坡上抢墒栽树苗。由于长期在户外栽树,他的脸变成了“包黑炭”,手上的硬茧也加厚了一层。
2015年,车道乡政府看到了张志义植树的决心,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了他10万棵树苗。多年来,张志义植树超过了1000多亩,花光了积蓄,还欠了十几万元的外债。可张志义依然很执着:“把这片荒山绿化了,环境好了,不仅对我们自己好,后辈也能过得更幸福。”
环县干旱少雨,苗木成活率较低,看到成片的树苗枯死,张志义常常心里犯愁。后来,他想起庄前的沟里有一眼泉水,便人挑机修打通了一条通往沟底的土路,建了一座聚水坝,在庄后最高的山顶上又建了蓄水池,补栽上2万多棵松树苗,种植了400多公斤山桃核,为了确保成活率,他不断拉水浇树。
在张志义的带动和影响下,邻村的村民胡世平买了树苗,在自家庄前的荒坡上栽上了树。车道乡也发起了围庄植树造林的倡议,鼓励群众多植树。
如今,张志义家四周一千多亩荒山都栽满了杏树、桃树、李子树、花椒树、松树,每到春夏时节,这里山花烂漫,绿荫片片,成为环县北部荒山的一片“绿洲”。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