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栏目>文化宣传>典型人物>详细内容

【陇东报】何成芳:执着种树一辈子

来源:庆阳市林业局 发布时间:2016-08-22 11:26:36 浏览次数: 【字体:

 (陇东报/掌中庆阳记者张烨通讯员毛娜娜2016年8月21日报道)

  今年已经80岁的何成芳心不在别处,都在家门前的深沟洼里。从上世纪60年代初的300多棵杏树到现在的逾百亩林地,何成芳用一把锄头、一副肩头和近一个甲子的时光种绿了整整五个山头。而今,山已成林,树已成荫,何成芳也拱起身腰,白了头。

  崖背上老槐树

  何成芳家住西峰区温泉镇何坳村,因父亲早逝,两位兄长相继参军,未满十10岁的他成了家中唯一男丁。10岁那年,何成芳在自家地坑院的崖背上栽了一棵小槐苗,经过七十载的风雨浇灌,如今小苗早已长成参天老槐,光是树荫就能遮掉大半个院子。何成芳说:“这棵树的树干足足有十二匝。”然而,生长70年的老树在他庄院附近的树群里并不算最年长。门口的沙棘树,已有130年的历史,还有几棵其他树种,也都年逾百岁。“这些老树都是我父亲种的。”父亲虽陪伴他时日不多,但在种树这件事上,却影响了何成芳一生。

  提起种树的前因,何成芳说:“父亲当年爱种树,在庄院四周都种满了树。后来,被生产队打的所剩无几……”亲历了父亲的心血遭践踏,何成芳种树的决心在那一刻被彻底激起。

  1964年,何成芳开始在自家庄院周围栽植杏树。当时他只是想,这样既能让四周慢慢地绿起来,还能有杏子吃,卖点儿杏干、杏核也能补贴家用。正是这一次的种树经历,让何成芳往后的人生与树结下了不解之缘。

  荒山里的孤影

  1982年起,何成芳开始将生活的多半精力投入了义务造林。刚开始是刺槐,后来是杨树,他自己掏钱在集市上买来苗木,再一个人扛着锄头、铁锨下山,一个坑一个坑的挖,一窝一窝的种。与此同时,何成芳一边自己栽,一边想着发动身边的乡亲同他一起种树。可白出力气的事少有人肯干,何成芳便自己出工钱雇了50多个劳力,但这对他和他的家庭来说,是超负荷的投入。以至于后来经常是工人走

  后,他一个人在荒凉的山腰上挥汗如雨。

  有先前栽植刺槐和杨树的基础,何成芳便从长大的树上拉枝破苗,再栽到其他空地上,这样既省钱省力,又可就地取材。几年下来,原先裸露的荒山逐渐被苗林覆盖,绿荫的面积越来越大。可何成芳却发现,自己在树种的选择上出了问题。刺槐成活率低,杨树的抗病虫害的能力又差,若不及时换栽其他品种,育林成效会大打折扣。

  于是,何成芳将目光投向了松柏,易活又可四季常青。他本想多买些,可200株就花掉了400多元。90年代,对于靠务农来维持家庭开支的何成芳来说,这笔支出已属不小。同时,何成芳还四处采集松柏种子,入土后的松柏连年长大,到了能结籽儿的时候,何成芳便采下来在春秋两季连日播撒。山地墒情不好,一次成活不了,他就反复补撒、补栽,直到栽活。

  随后,政府开始号召退耕还林,为了保护绿植,何成芳索性将自家养的羊全部卖掉。光把自己的卖了还不行,一有空闲,他还要跑到山里去赶别家的羊群,多年下来,那连片的山洼被何成芳踏了个遍。

  每棵树都是依仗

  “每天他早饭一吃就下山了,时常天黑了还不见回来。”何成芳的老伴对于丈夫一辈子执着于种树这件事并没有太多抱怨,“我没有和他下山,就要安顿好家里的事,不让他操心。”

  何成芳也说,这么多年,老伴对他就一个抱怨,老不按时吃饭!“没办法,一下山,顾不了许多。”对于一天要栽多少棵、多少面积,何成芳并没有计划过,他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把把家门前看得见的五座山头全部变绿。

  何成芳至今仍和老伴住在地坑老宅里。宅院的大门一出,再往前迈几步,就是沟洼。往山里去的方向并没有路,一开始,何成芳用锄头挖了一条小道。等到树木连年长大,小道也没有了,每次下山,都是身旁的树木为他“保驾护航”。“一次雨后,我不慎滑倒,没溜几步,就被前面的树给挡住了。”何成芳笑着说。

  这些树木不光救过何成芳的命,更造福了这一带群众。“以前,地表光秃,遇沙尘大风天气,沟里的黄土被卷起,整个庄子都难见天日。”村支书何世英

  说,“如今,五个山头连着河滩加起来一百多亩的山地全部被绿植包裹。就算是暴雨如注,早年间的水土流失、沟壑地带的塌陷情况也再未出现。”

  现在,杨、槐、杏、椒、沙棘、松柏等多个树种,两万多棵大小树木正在何成芳家门前的五个山头上郁郁葱葱地生长。其中,15000多株已有七十多公分高,最大棵的松树已达5米多高。何成芳说,他的目标实现了,门前再无裸露的土地,山涧被延绵的绿意装点。而自己呢?弯了腰、白了头,能陪同它们一起生长的,只剩脸上愈加深陷的褶皱和那颗永不泯灭的心。

  角落里的书和奖章

  何成芳的苗林栽植技术,不是简单的经验主义,更不是道听途说。一天学堂未进的他,家里有整整两摞关于苗木花卉培育技术的杂志和书籍,其中很多书本,都是他通过订购从外地邮回来的。何成芳自学识字和园艺知识,1966年,他便开始以技术员的身份经营管理村里40亩的集体果园,育苗、嫁接、修剪、病虫害防治、肥水管理等一整套生产技术,全部来自专业书本。科学的生产管理技术不仅为村上增益,还带动村里的70多户人家建起果园创收,使得何坳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果树专业村。

  1975年,庆阳一中以园艺教师的名义聘请何成芳为学生授课;1984年,他获园艺专业、农民技术员称号;1991年,他被授予甘肃省人民政府“科技兴农先进个人”称号……何成芳所获的荣誉称号、证书大大小小总计有11个。夹杂在证书里的,还有一份泛黄的旧报纸,打开一看,是老人早年发表在省级刊体上的一篇园艺技术经验心得。何成芳视这些为珍宝,他习惯小心翼翼地翻看,然后仔细地包裹起来。

  如今,何成芳老人虽年入耄耋,但步履依然矫健。每天得闲的时候,他还是会站在崖背上远望与自己终生相伴的山涧沟洼,遥指任何一棵都能说出与它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