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报】两任村支书绿化荒山四十年
2018年12月25日陇东报记者 吕赟 黄飞
“社会发展得真快,当时我们在窑洞里点着煤油灯开会,那时候,刘阳洼村还没有和西沟村合并。”回想起以前的事情,在环县曲子镇西沟村当了30多年村支书的孙建成感慨万千。
1969年,孙建成出任刘阳洼村村支书,一直到2004年,他被调到乡镇上工作。孙建成说,改革开放以前,村民生活艰苦,很多人吃不饱饭,还要每年上交农业税。
正因为这样,“催粮要款”成了孙建成当村支书时的主要工作。“村民们生活困难,但是需要交纳农业税,没办法也只能‘催粮要款’了。”孙建成说,“由于当村支书时间长,村民都很信服,很多人都积极缴纳了公粮,也没有出现欠账。有时候也需要催,但从来没有和村民们发生过矛盾。”
随着改革开放各项政策的实施,孙建成作为村支书的工作内容也发生着变化:从原先主要的“催粮要款”变成了带领村民进行平田整地和植树造林。
在随后的20多年时间里,孙建成觉得自己主要做了两项工作,第一是带领村民进行平田整地,第二就是植树造林。
孙建成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全国推行农业学大寨,村子里进行平田整地,作为村支书的他带领村民在农闲时间开闸平田整地,将山地修成梯田。因为动手早,到了上世纪90年代,全村的粮食产量大幅提升,1998年时,全村人均已有4亩梯田,村上原先干旱贫瘠的山地变成了保水、保肥、保土的“三保田”,农作物产量也得到了极大提升,原来每亩产100多斤小麦的山地到那时已可以产500到600斤;原来亩产200多斤玉米的山地,到那时可产近千斤。
在平田整地的同时,孙建成还带领村民进行植树造林,几十年下来,村子里有4000多亩荒山都已栽上了树。
孙建成告诉记者,他每年都组织村民进行植树造林,家家户户都出人力。“大家自己背着干粮,早上8点多就上山种树,到晚上才回去。”孙建成说,“那时候,村民们植树造林积极性很高,每人每天能栽种100多棵树。”
孙建成和村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村里大大小小的山坡上,当年栽下的树苗如今已经和成年人一样高了,到了夏季,整个山上都是一片绿色。
一棵棵树苗在山上扎根,而植树造林的传统也在村留了下来。
现在的西沟村,是由原先的西沟村、刘阳洼村、孙家河村三个村子合并后形成的,刘小兵现在是西沟村党支部书记,他延续着村子里植树造林的传统,带领着村民进行退耕还林,发展苗林产业。多年来,刘小兵带领村民发展苗林产业,至目前,已完成退耕还林6000多亩。
如今,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刘小兵已不用像孙建成那样向村民“催粮要款”,更多的是为村民服务,想办法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希望每一个贫困户都能早日脱贫,也希望村子的发展越来越好。”刘小兵说。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