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庆阳 林草先锋】环县:筑牢黄河“几字弯”绿色屏障生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十四五”以来,环县坚决扛起黄河中游生态保护责任,以全面深化林长制为抓手,紧紧扭住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这一关键战役,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统筹实施一系列林草重点生态工程,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45%,较“十四五”初期提升1.02个百分点;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74.5%,提高4.6个百分点,县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实现双提升。

重大生态工程实现突破性进展
五年来,环县立足“一线四川”“三大流域”,聚焦北部沙区和南部水土流失严重区谋篇布局,依托“三北”防护林、双重项目等国家重点工程,坚持系统治理、整体推进,累计完成林草生态建设155.9万亩,其中实施国家重点生态项目7个,建设规模达127.3万亩,涵盖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中幼林抚育、人工种草、退化草原改良(修复)等多种类型。建成万亩以上规模化造林种草示范区9个,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42.8万亩。全县荒漠化土地面积降至2044.3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减少至1709.71平方公里,实现了“双缩减”。与此同时,环县通过项目实施,生态工程建设与民生改善实现良性互动,累计带动上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季节性务工,创造劳务收入超亿元,人均增收达1万元以上。年均发放公益林补偿、草原生态奖补、退耕还林等惠民资金超过1亿元,群众在参与生态建设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科学治理理念引领生态建设提质增效
环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将科学绿化理念贯穿生态建设全过程。在立地条件较差的荒山荒坡,优选抗旱耐瘠薄的乔灌树种构建生态防护体系;在地势平缓、条件适宜区域,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兼用林,推进人工种草与草原修复,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生态治理格局。立足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目标,环县持续优化树种组成,稳步提高山杏、山桃、红梅杏、沙枣、酸枣、连翘等经济树种比重,推动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五年来组织开展造林种草、退化林修复、中幼林抚育等专项技术培训16场次,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造林能手2000余人次。创新集成抗旱造林技术体系成为环县生态建设的突出亮点。通过实践探索,总结形成阔叶树种“低温窖藏、截干栽植、泥浆蘸根、覆膜保墒”和针叶树种“渗透底水、容器植苗”等适用技术,推广乔灌结合、针阔混交、灌草药搭配的种植模式,有效提升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为实现防风固沙与水土保持长效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细化管理筑牢生态安全防线
环县创新建立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全面提升生态工程建设质量。每年制定林草工作专项方案,划分责任片区,实行分组包干,构建起“科级干部包片、技术人员蹲点、监理单位驻场、主要负责人巡回督导、乡镇协同配合”的五级管理网络。同时,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合同管理制、招标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四制”管理,坚持统一标准、统一规范,对整地、选苗、栽植等关键环节实施全过程质量管控。强化实地督导,确保工程建设进度、质量、安全同步推进。环县还全面落实林长制要求,高度重视森林草原防灭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建立健全“林长+管护员+施工企业”协同管护机制。全县设立县、乡、村三级林长795名,选聘专职管护员72名、生态护林员1744名,开展常态化巡护巡查,严防羊畜践踏和人为破坏,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组建县、乡、村三级应急救援队伍,实行重点时段野外火源全天候管控,常态化开展火险隐患排查,全力维护森林草原生态安全。为了让生态文明理念深植人心,环县创新推行“党员带头、群众参与”“企地共建”等多种义务植树模式,年均建设义务植树基地20处,完成义务植树万亩以上,生动诠释了“党建红”引领“生态绿”的实践路径。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