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林草在奋进】正宁县:走新路探索新经验 强保障推进生态建设
近年来,正宁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持续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全面落实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科学推进国土绿化行动,统筹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综合治理,合力推动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实现生态保护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充分展示生态建设的“正宁经验”。
2019年正宁县永和镇下南村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
一是明晰思路抓落实。全县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党政领导班子接续发力生态建设,先后印发了关于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生态环境突破提升等指导性文件,特别是今年创造性提出了创建“生态正宁”的奋斗目标,持续为生态文明建设把航定向,为项目顺利推进指明方向,有力推动国土绿化步伐不断加快,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态屏障构筑初见成效。同时,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坚持把国土绿化与助推文旅开发相结合,与夯实乡村振兴基础相结合,围绕荒山荒坡、县城乡村、交通干道、河湖库区、各类矿区等区域,通盘谋划、合理布局,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全域推进、规模治理”的思路,用足用活生态修复治理和保护的利好政策,先后争取实施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县城东关及五顷塬南邑村不稳定斜坡、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恢复治理、土地整理等项目,实行“大绿量、立体化、多色彩”全域绿化,促进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县域生态建设“扩面增效”,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2021年正宁县永正镇佛堂村再造一个子午岭提质增效行动
二是创新方法巧整合。着眼“生态正宁”创建,秉持治山、治水、治城一体推进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以境内河流流域生态修复为主线,以城乡生态环境提升为抓手,以矿山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为支撑,持续发力生态修复治理力度,不断改善县域生态环境质量。一是国土绿化统筹实施。结合政策趋向、市场导向、立地条件和群众意愿,巧借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坚持整流域、整面坡、整架山开发,多层次、多形式推进,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推进”的生态建设格局。二是生态修复综合治理。按照“全域式策划、创造性融合、多要素保障”的思路,注重整合土地整治、地质灾害治理、造林绿化等工程,统筹在同一区域内配套实施,探索建成了永和下南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总治理面积1.5万亩,完成人工造林1.3万亩、土地平整1635亩、废弃宅基地复垦115亩、沟道造林555亩、涝池改建2座、道路硬化3.74公里。三是城乡环境一体推进。紧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结合人居环境整治、乡村建设示范等行动,创建达标了4个国家级“森林乡村”、2个省级“森林小镇”,重点打造了正周路多彩廊道、南罗路金色大道等绿色通道,建设了山河镇移风沟生态湿地1处72亩。同时,结合省级森林城市创建,科学编制了城乡绿化美化工程实施方案,组织完成县城城区新建路段行道树、绿篱等绿化,全面提升改造县城原有道路绿化,并积极推进“一村万树”工程建设,推动创建20个市级达标村(含4个市级示范村)。
2021年正宁县永正镇佛堂村一村万树工程
三是项目建设重实效。坚持创新思路、抓点带面,统筹兼顾、注重实效的工作思路,全力抓促造林绿化、土地整治、地质灾害治理等项目落地见效。近三年,先后建成周家大璋万亩生态造林基地、三嘉刘川千亩扶贫林等示范工程,累计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1万亩、三北人工造林0.4万亩、市级财政人工造林0.67万亩、森林植被恢复费项目造林0.5万亩、三北退化林修复0.75万亩、森林抚育3万亩;深入推进“再造一个子午岭”提质增效工程,完成补植补造6万亩,配套实施公益林补植造林0.35万亩。并争取财政资金2874万元,实施完成永和下沟、永正堡住、宫河长口子等土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面积2074.2亩,配套造林4.5万株,加速推进五顷塬西渠村、县城东关2处不稳定斜坡治理工程。通过近年来的实践探索,正宁县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呈现出机制、模式不断创新,经济、生态效益同频共振的良好局面。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