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原县以“再造一个子午岭”为抓手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近年来,镇原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以全市“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为抓手,以林业重点项目建设为依托,大力培育林木种苗产业(以下简称苗林产业),全面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截止2019年底,累计完成造林绿化91.35万亩,投资1.96亿元,探索形成了“12355”苗林产业发展模式,(即,秉持绿色发展“这一理念”,突出种苗培育和荒山造林“两个重点”,严把规划设计、质量管理、市场销售“三个关口”,推行农户自主型、大户承包型、客商投资型、项目工程型和合作组织领办型“五种造林模式”,拓宽林下经济、劳务创收、苗木销售、入股分红和苗林+旅游“五种渠道”)走出了一条苗林产业引领生态建设、助推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秉持“一个理念”,凝聚强大合力。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把发展苗林产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手棋”和“突破口”,通过政府引导、市场拉动、典型示范、合作社运营、多渠道帮扶“五轮驱动”,全县动员、全民参与、人人发力,整流域、整面坡、整架山开发,多层次、多形式推进宜林荒山和撂荒地苗林产业发展,形成了全县上下共同推进苗林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突出“两个重点”,注重工作实效。一方面,突出抓种苗培育。坚持以国有林场苗圃为龙头、合作组织苗圃为骨干、个体育苗为支撑,建成标准化、良种化、规范化、特色化的优质绿化苗木基地16处,初步满足了市场对苗木的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突出抓荒山造林。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将优良乡土树种、速生丰产用材树种和生态经济兼用树种相结合,科学确定树种结构,整区域、整流域规模化推进荒山造林,提高了林分质量效益。
严把“三个关口”,确保质量效益。严把规划设计关口。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量水而行、以水定林”的原则,制定了《中共镇原县委镇原县人民政府关于充分实施宜林荒山培育林木种苗产业的实施意见》,保证了苗林产业发展有序推进。严把质量管理关口。将苗林产业列入全县“三个一”重大项目,实行县级领导包抓,建立了“四包四定”( “四包”即包核查、包进度、包质量、包落实,“四定”即定目标、定任务、定标准、定时限)责任体系。造林过程中技术人员包乡包片,深入一线指导、跟班作业,实行“整地不合格不栽、苗木不够标准不栽、技术人员不到场不栽和栽植责任要到位、技术人员要到位、栽植标准要到位、管护措施要到位”的“三不栽、四到位”工程质量管控措施,保证了栽一片、成一片、绿一片。严把市场销售关口。针对“卖苗难”问题,研究提出了“外销内消”的产销思路。通过举办苗木推介会、建立销售网站、组建销售队伍等方式,外销油松、侧柏、国槐等苗木41.4万株。通过“川台地容器繁育小苗、宜林荒山地定植大苗,7年后销大留小,林农享受补贴政策”的方式,县内消化苗木6193万株。
推行“五种模式”,促进任务落实。根据不同的村组特点与群众多样化需求,制定出台《苗林培育奖补办法》。县财政每年列支大量以奖代补资金,培育苗林产业15万亩以上。农户自主造林模式,由农户在自有承包地、撂荒地和林木稀少的林地进行苗林培育,自主经营,管护收益,县乡提供技术指导,农户个人自主造林达到一定规模的,每亩给予一定补助(2014年造林达到50亩以上,县上给予50元/亩补助;2015年对乡镇集中连片达到1000亩以上,县上每亩补助50元栽植费,并按实际栽植苗木数量补助苗木费;2016年对集中连片超过1000亩的,县上每亩补助100元人工栽植费)。项目工程造林模式,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管护”的要求,整合项目资金,网上公开招标,专业队伍承栽,严格落实项目“六制”要求,严把整地、苗木、栽植、验收、管护“五个”关口,先后投资9570.01万元,完成项目造林35.83万亩,在县内打造了洪河川区、临泾耿塬、平泉姚川、孟坝原口、太平马南庄、南川东王等一批高标准绿化示范片带。客商投资造林模式,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进宝利丰、亚美、蚂蚁森林等企业,采用租赁、承包农户承包地、撂荒地或农户、合作社土地入股等方式(其中农户占42%股份,合作社占7%股份,企业占51%股份),规模化培育栽植文冠果7.33万亩。大户承包造林模式,由有实力、善经营的苗木生产大户、致富能人流转承包地、林地、撂荒地及村集体宜林地进行苗林培育2.7万亩。合作组织领办模式,以林地、林木入股,联户成立林业合作组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收益按比例分成。新城镇潘杨涧林场在林下栽植山桃1000亩,放养各类山鸡1.2万发展林下经济,2019年内产值达到200万元。全县形成苗林产业滚动式、良性化发展,实现了苗林结合培育与脱贫致富的有机结合,生态改善与群众增收的互利多赢。
拓宽“五种渠道”,增加苗农收入。制定苗林产业助推脱贫攻坚规划,整合育苗和造林资源,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一是采取发展林下养殖、家庭林场、采摘园等项目,延伸产业链条,促进林下经济增收。二是采取聘请护林员、小苗整地栽植等形式,增加群众劳务创收。三是采取组建专业销售团队、聘用苗木经纪人等方式,与园林公司签订苗木供应合同,拓展外地市场,增加苗木销售收入。四是采取“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组建苗林专业合作社,实现苗农入股分红增收。五是结合北石窟寺文化生态旅游景区开发,在茹河川南北两山规划造林1万亩,打造人文景观林带和生态绿色长廊,开拓了“苗林+旅游”增收新渠道。
2020年,县委、县政府继续坚持“任务不变、标准不降、力度不减”的原则,全面完成16万亩年度建设任务。同时,将科学选择造林树种,合理确定密度,多树种混交,多龄级搭配,大小苗结合,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持续提升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