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庆阳 林草先锋】林海深处的“赤子心” ——记大凤川林场施工员杨玉勇同志
春到子午岭,林海翻涌绿浪。在华池林管分局大凤川林场的育苗基地里,一个皮肤黝黑、沾满泥土的身影正俯身查看油松幼苗长势,指尖轻轻拂过新芽——他就是杨玉勇,一名在林场扎根30多年的“林二代”,用实干与坚守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密码”。
他,在树林簌簌声中树立信仰
“陪父亲植树,是我最早的‘党课’。”杨玉勇常说。作为林场职工的儿子,他自幼跟着父辈在林间劳作,见证过父辈们“一把锄头、一顶草帽”开荒造林的艰辛。1990年参加工作后,他从营林员到施工员,岗位在变,但对林业事业的热爱始终滚烫。
“理论学习不是‘虚功’,是给脑子‘充电’,给工作‘导航’。”这是杨玉勇的学习信条。除了党支部的“三会一课”,他的床头总摆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书籍,工地上的休息间隙、雨夜的宿舍灯下,都是他的“学习时间”。密密麻麻的笔记里,既有对政策理论的解读,也有对林业技术的思考。同事们说,“老杨的‘土办法’总能解决新问题”。
他,用“铁规矩”守护林场大家庭
“制度是林场的‘根’,守不住根,树就长不高。”这是杨玉勇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党员,他手机里存着造林技术规程电子版,休息时总会翻出来“潜心揣摩”。一次,有职工图省事想简化造林工序,他当场制止:“差一厘米的树坑,就可能让树苗活不过冬天!”随即拿起铁锹示范标准流程,直到职工心服口服。
2022年冬,林场在开展网格化调研工作中,有职工抱怨太烦琐,于是提出“巡护记录可否简化,多年都没出过事”的想法,杨玉勇便以“责任田”作比:“咱们种责任田,哪块地施了多少肥、治了什么虫都得心里有数,林子也是一样,每次巡护的时间、路线、发现的植被变化、是否有火情隐患,这些细节记录就是林子的‘生长档案’,缺了哪一项,出了问题都难追溯。你对责任田不上心,收成能好吗?”一番话让职工心服口服。除此之外,杨玉勇还帮忙制定《岗位责任书》,针对偏远区域的巡护难度,他和职工一起测算合理的单程耗时,明确“每3天至少全覆盖巡查1次”“发现枯立木需拍照定位并上报”等具体条款,甚至细化到“巡护日志需包含当日天气”等细节,让责任书从“纸上条文”变成了可操作的“行动指南”。如今,职工们已养成了“按规矩来、不敢懈怠”的习惯,“林巡新视界”的执行率也始终保持100%,职工们说:“有杨哥在,我们不敢走捷径”。
他,把“办公桌”搬到林间地头
“杨师傅,这几棵云杉叶子发黄,是不是病了?”3月的育苗基地里,年轻技术员小贾焦急地喊住杨玉勇。他蹲下身拨开土壤,指尖捻起一点菌丝:“是根腐病,得赶紧换土、通风!”说着便示范操作,直到小贾掌握要领。
每年的春季育苗、春季秋季造林期间,是杨玉勇最忙的时候。2023年春季造林,他连续40多天扎在造林工地,每天步行2万多步,鞋子磨穿了底,脚腕被荆棘划出道道血痕。“杨施工员比我们工人还能扛!”施工队队长感叹。冬季,天寒地冻,他仍要定期前往新造林地查看幼林生长情况,正是因为他的严格和执着,大凤川林场每年的造林成活率均达到95%以上。
他,让“子午岭”精神代代相传
“我父亲种的树,现在都成了材;我要让我种的树,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这是杨玉勇的心愿。他带出的几名年轻技术员,如今都成了林场的技术骨干。杨玉勇同志的突出表现,得到了林场党支部的一致认可,收获了林区职工群众的高度认可和赞扬,并多次被华池林管分局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个人”。领奖台上,他朴实地说:“我只是做了林业人该做的事。”
从青丝到白发,杨玉勇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子午岭。如今,他栽下的树苗已亭亭如盖,正如他用实干书写的初心——在林海深处,做一棵扎根大地的“常青松”,守护着这片绿,也温暖着身边人。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