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庆阳 林草先锋】誓把荒山变绿林——苗志义与大山的70年“绿色签约”
环县虎洞镇砂井子村苗家山,千亩林海在秋风中沙沙作响,83岁的苗志义拄着铁锹站在山梁上,头发花白,脸上刻满皱纹,双手布满厚茧,唯有那双望向山林的眼睛依然清亮。在他身后,一棵经霜愈艳的红枫树正傲然挺立。
20多年前,这片山地还只是零星点缀着绿意,如今,放眼望去,杏树、桃树、柏树、松树、杨树、银杏树组成的混交林已连绵覆盖几座山头,成了名副其实的“绿洲”。苗志义老人的手轻抚过红枫树皮,他说:“这棵树比我还能扛,风沙再大,它一扎根,春天照样发新枝。”
在黄土高原的沟壑梁峁间,苗志义的名字已成为一种精神象征。这位全国绿化奖获得者用七十载光阴,将人生书写成一部荒山变绿林的传奇故事。
七秩风沙磨铁骨
生长在环县这片苦旱之地,苗志义自幼饱尝风沙之苦。“小时候吃饭得捂着碗,不然就会落满黄土。”这是苗志义对童年的深刻记忆。
环县地处干旱少雨地带,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且由南向北递减,曾被称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20世纪50年代,十余岁的苗志义随家人来到毛井镇,一个村子方圆几十里地竟只见到3棵树,“风过处,山里的草‘赶羊’式摆动,却无林木遮护。”忆及此景,苗志义老人的话语中仍透着凄凉。他跟随家人赶羊继续北行,在毛井镇北部边界处遇到一片山桃林,当地牧羊人说“山桃耐干旱、瘠薄,通常生长在山区、丘陵地带”。他随手捡拾树下的山桃核带回家种植,“满满一兜山桃核,仅仅种活了一棵。”苗志义说。
就这样,苗志义的植树护绿路开始了,这条路一走就是70年。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他亲历了树苗枯死的挫败,也积累了与严酷自然相处的智慧。
苗志义的工具袋里常年备着“三件宝”——磨得发亮的铁锹、防治手裂的冻疮膏和上山充饥的干粮。这些简单物件陪伴他度过了无数个与风沙搏斗的日夜。
把荒山变绿林,谈何容易?那时栽树是体力活,需要大量的人工,人工不够时,苗志义就喊上妻子、儿女帮忙,没有先进工具,就靠铁锹挖、肩膀扛,树苗成活率低,白天栽树、晚上查资料……寒来暑往,他记不清磨坏了多少双胶鞋,只记得每片林子的“生日”。
万株新绿映丹心
苗志义家住在虎洞镇砂井子村,“山秃得白晃晃一片,就连草也很稀罕。”苗志义记忆里的家乡四野荒芜。
年轻的苗志义抱着“要想富,先种树”的想法一头扎进家门口的荒山里,终日与树为伴。1968年,各地开始筹办林场,爱种树的苗志义被乡亲们推选为林场负责人,连他自己也未能想到,种树这个爱好会变成他一生坚守的事业。
林场就在离家不远处,山大沟深,沟壑纵横,种起树来费劲吃力,还不易存活,常常要栽种好几次才能成活一棵树。在不断摸索中,苗志义发现本地品种串根杨抗旱能力强,生长速度快。于是,他开始在深山沟坎处种植串根杨,并坚持“有事出外不空回,采接穗带种子”的原则,每次有机会去外地都要带回新种子进行栽培。
只几年光景,他负责的林场日渐葱茏。20世纪80年代,当环县大多数人还只识得杏树、杨树时,苗志义家院子里,一棵银杏树已经长到半人高。他说:“种树和种庄稼一样,要人勤快,更要心到。”
在环县种树,干旱缺水是头号阻碍因素。苗志义凭经验筛选抗旱长寿树及新疆杨、松树、国槐、串根杨等高大乔木进行栽植,谈及经验,他笑道:“哪有人天生就会?都是教训换来的。”
别人买苗栽树,苗志义种树育苗。每到万物复苏的春日,苗志义提着水桶,扛着铁锹,在院子一角挖坑种树,每天路过看树、隔日浇水,盛夏酷暑,为刚刚出土的小树苗搭棚遮凉,喷水降温,年复一年。他说:“一棵松,五年才旺长。为它打转多少回,记不清了。”他深知,种树无捷径,唯有熟能生巧,多栽,是唯一真经。
苦难的童年生活,练就了苗志义坚韧不拔的性格。经过不断摸索,在之后几年里,苗志义植树的成活率开始逐年上升,从20%到30%、50%、70%,再到90%。在苗志义努力下,砂井子村苗家山的荒凉节节败退,绿色自山脚向山顶奔涌。
经过70年治理,苗志义负责的林场达到3000多亩,有登记在册树种74种,其中,仅杏树就有30多种。站在林场向下望,山顶杏树榆树,山脚果树杨树,山腰银杏松柏及稀有品种,层林尽染。3000多亩林地,有效保护了周围的农田。
青山不老有来人
现在,苗志义老人最早植下的杨树已有水瓮粗了,一个人都搂不住。
“我参加工作的纪念树、长子结婚纪念树、长重孙出生纪念树……这些树的栽种来源我至今铭记。”在苗志义的笔记里,一篇《一个护林员的心声》引起了记者注意。刚劲有力的毛笔小楷字写得整整齐齐,详细记录了他种树的心得和经历,洋洋洒洒写了足足7页。
苗志义说自己姓苗,是上天赋予的使命,植树护苗就是他命中注定要做的事。
因为爱树、爱种树,他给自己的3个儿子取名建林、松林、槐林,侄子跟着取名柏林、橡林、栋林、桐林……孙子取名园丁、园位、园茂、园荟……
“植树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每棵树长成,寿命最少30年,像松树、槐树长寿,能长七八十年,如果辈辈都坚持种树,何愁没有绿水青山。”这是苗志义老人一辈子的愿景。
1980年,3个儿子成家,别人家分田产,苗家分林地。100多亩林地划归3个儿子,苗志义嘱托儿子:“缺苗要补,勤加管护;常去林子,莫使荒芜。”
在苗志义的言传身教下,儿孙多多少少都懂得一些种树技巧。二儿子苗松林现在也是周边出了名的“树专家”。栽种、嫁接……谁家有需求就喊,他没时间就记在自己的小本子上,经常趁着晚上空闲时间去,等到主家知道,他早已完成苗木嫁接归家了。这些年,苗松林嫁接过的苗子上万株,记不清有多少户,足迹遍布车道、毛井、虎洞、小南沟等周边乡镇。“不求什么回报,能帮大家添一份绿就心满意足了。”苗松林说。
如今,83岁的苗志义虽然不能像年轻时候一样挥锹铲土,但依然将空闲时间奉献在林子里,培育新苗、嫁接新品……院子里新培育的葡萄架上挂满了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离家不远的山坡上,刚刚培育成活的橡树苗正迎风拔节生长。
夕阳下的红枫树在苗志义身后投下长长的影子,仿佛七十年光阴的具象。老人从衣袋里掏出一把珍藏的种子,轻轻撒在脚下的土地上——那是他每年秋天从红枫树上精心采集的种子。苗志义望向远方的山峦,眼中闪烁着期冀:“一棵树再壮,挡不住风沙;万棵树成林,风沙就低下了头。”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