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行业动态>详细内容

【喜迎二十大·林草在奋进】庆城县“四大行动”助推“再造一个子午岭”提质增效

来源: 作者:庆城县林草局 发布时间:2022-09-15 09:14:57 浏览次数: 【字体:

2021年以来,庆城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在“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圆满收官的基础上,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部署要求,依托三北、天保、造林补助、森林抚育、退化林草修复等林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努力提高全县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巩固拓展“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建设成效,科学有序扩大林草面积,大力实施“再造一个子午岭”提质增效行动,不断提升乡村绿化美化水平。以“四大行动”助推“再造一个子午岭”提质增效。

7a0ee46a34c04671a203449dca676e7f.jpg

驿马镇上关村大规模国土绿化成效

一是开展林草资源“质量提升”行动。对历年造林地块中成活率、保存率不达标的,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及时进行补植补造,科学选择树种,合理确定密度,通过补植把纯林变成混交林、把单层林变成复层林。对因生理衰败、自然灾害、环境变化和人为干扰等因素,造成林木枯死、生长不良的,通过采取修枝、割灌、除草、择伐、补植、封育等措施,有效提高林分质量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积极开展森林抚育、退化林草修复工作,开展彩色廊道建设,在银西高铁、甜永高速、国省县乡公路沿线,按照“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景”的标准,打造多彩风光线;在村镇驻地周围荒山,根据立地条件和群众意愿,通过栽植杏、桃、梨等经济林果,营造助农增收的“摇钱树”“花果山”。两年来,全县已完成补植补造5.8万亩、森林抚育1.5万亩、退化林修复2.7万亩、栽植行道树200公里。

104dcf2046d948079ba9e9994dab9778.jpg

太白梁乡山庄村退耕还林工程

二是开展国土绿化“增绿扩容”行动。对接《庆城县国土空间规划》,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精神,依据建设布局,持续推进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国家林草重点工程建设,坚持先易后难、由近及远、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工作思路,合理安排建设区域,科学选择造林树种和混交模式,强化工程质量监管,打造精品生态工程;结合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全力推动“一村万树”工程建设,从塑造村庄风貌、盘活闲置土地、发动群众参与、提振乡村经济等角度出发,坚持全域绿化、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体现特色的原则,组织引导群众利用边角地、废弃地、荒山地、拆违地、庭院地等国家政策规定可绿化的区域,种植适合本地生长的生态林、经济林、风景林,采取“绿化提升生态型、林果结合产业型、休闲观光旅游型、林苗结合培育型”四种类型,推进村域全域绿化,因地制宜推进农田林网建设,构建绿化新格局,推动国土绿化深入发展。两年来,全县新增造林面积22万亩(2021年新增16万亩、2022年新增6万亩),其中完成造林补助项目6万亩、三北防护林工程5.7万亩、天保人工造林0.2万亩、退耕还林1.82万亩、国土绿化试点示范1.28万亩、黄河流域生态修复2.34万亩、蚂蚁森林0.9万亩、植被恢复及其他造林3.76万亩。建成“一村万树”工程达标村68个,其中绿化提升生态型村庄41个、林果发展产业型村庄10个、休闲观光旅游型村庄6个、林苗结合培育型村庄11个。

11723a6e206049fe897255c373ccbcd2.jpg

2019年马莲河岸线生态修复工程

三是开展林草资源“巩固保护”行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控制林地、草地转为建设用地,切实保护好森林、草原、湿地、野生动植物等资源,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制,统筹推进天然林保护,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草原资源违法犯罪行为,严格执行森林草原防火责任制,坚持网格化管理,紧盯关键节点、特殊人群和重点部位,严密防范森林草原火灾。突出源头管控,充分利用“防火码”、无人机、视频监控等现代科技手段,加强技防人防物防,实行巡护全天候和全覆盖。加强林草重大有害生物防治、监测预警和检疫执法工作,全面抓实灾害防治,坚决遏制重大林草有害生物发生。两年来,共查处林业行政案件38宗,办理并终审永久使用林地审核审批16宗,临时使用林地46宗。审批临时占用草地83.59亩,上缴省财政草原植被恢复费17.5539万元。开展禁牧巡查188次,查处违法放牧68起,罚款1.735万元,完成森林可燃物标准地调查18个、森林可燃物大样地调查3个。林业有害生物“四率”均达标。县、乡、村三级“林长制”责任体系全面形成,有力地维护了全县森林草原资源安全。

b547cdad0e074695bfcf85b4dc4d315e.jpg

苗木培育

四是开展林草产业“升级增效”行动。创新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探索拓宽行之有效的林药、林下养殖等模式,积极培育林下经济新的增长点。整合技术、资金、资源、市场,建立以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林下经济和特色林果技术创新及科技成果应用新机制,不断激发林下经济发展活力。强化人才培养,开展林下经济新型职业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解决农民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不断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两年来,全县发展林下中药材连翘0.1万亩、芍药0.2万亩,高接换头李广杏200亩,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30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