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谈林>详细内容

【陇东报】黄土高原上的绿色崛起——我市生态建设工作回眸

来源:庆阳市林业局 发布时间:2016-12-07 11:49:39 浏览次数: 【字体:

(2016年12月6日陇东报/掌中庆阳记者陈思报道)

我市地处我国内陆腹地与毛乌素沙漠边缘,属典型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貌类型多样,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再造一个子午岭”“固沟保塬”和资源开发区生态治理三大工程,全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经过不懈努力,全市呈现出荒山染绿、水天澄碧的绿色崛起之象,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转变了经济发展方式,更促进了能源资源科学、高效、有序开发。据统计,从2012年至今,全市森林覆盖率从23.94%提高到27.48%,有林地面积达到1117.8万亩,水土流失得以缓解,流域内年输沙量降至1.684亿吨。

绿水青山缔造生态福利

近年来,我市针对森林总量小、生态脆弱、环境承载能力低,宜林荒山面积大这一实际,把利用宜林荒山发展苗林产业作为深化林业改革、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创新之举,大力实施“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我市将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与精准扶贫、林业产业培育和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不断深化改革,优化机制,强化措施,创造性推进林业工作。

从2013年启动实施利用宜林荒山发展林木种苗产业工程以来,全市共完成苗林培育312.76万亩,其中,通过整合林业工程项目完成111.81万亩,通过引进造林育苗企业和育苗大户完成75.65万亩,通过成立苗林专业合作社完成55.45万亩,通过动员引导农完成69.85万亩。

以苗林培育、森林旅游为主的林区产业也成为兴林富民、林农创收的新的经济增长点。2011年至今,全市累计建成子午岭国有林场苗圃基地2.1万亩,建成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省级森林公园7处,发展“森林人家”120多家,开辟生态旅游路线6条。同时探索发展林下种植、养殖、林产品开发等林下经济,形成林药、林苗、林草、林禽等林下经济模式,全市流转土地80多万亩,建成家庭林场23个,2015年天保后续产业创收达2351.14万元。

此外,我市通过全面落实森林管护、公益林建设、国有中幼林抚育、后续产业和管护站等项目建设,增加了林区就业岗位,增加了林区群众收入。2015年林场在岗职工年均收入4.63万元,比2010年年均收入3.27万元增加1.36万元。

据统计,近年来全市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实现了双增长,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有林地由2010年的543.08万亩增加到849.6万亩,森林蓄积量由2010年的1845万立方米增加到2123.7万立方米,工程区森林生态系统逐步修复,生态环境逐步好转,生物多样性增加,大风扬沙天气减少,年均降雨量增加,生态福利逐步显现。

“固沟保塬”筑起安全屏障

2016年10月31日,庆城县驿马镇安家寺村的六位村民斥资800万“移山填沟”的事迹在《陇东报》刊登,将大家的目光再次聚焦庆阳境内的黄土大塬的保护工作上来。

此前,在今年3月,我市在庆城县驿马镇举行了“固沟保塬”工程全面启动仪式,并选定董志塬西峰区冯家对坡沟、庆城县安家寺沟、平泉塬西庄沟、盘克塬自咀乡石家老庄沟、西华池塬合水县店子乡双柳树沟等8条塬10条沟头沟道作为治理点,由地方筹资开工建设。

从2012年我市委托水利部水规总院编制完成了《董志塬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规划》(2013年—2030年),到2014年我市编制完成了《董志塬区“固沟保塬”实施规划》,再到2015年6月和8月,九三学社中央和国务院参事室分别来我市对董志塬区“固沟保塬”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再到今年7月,水利部水规总院赴我市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进行调研,标志着由我市倡导提出的“固沟保塬”工程已经从董志塬走向了更广的范围和层面,进入国家视野。

今年,我市通过努力争取,积极开展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等19个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10平方公里,新修梯田30.4万亩,人工造林种草完成407.33平方公里,按期实现了年初确定的21个乡镇、264个行政村梯田化达标,正宁、合水两县年内实现了整县梯田化,使全市整体梯田化达到65%以上,不仅控制了贫困山区的水土流失,改善了局部的生态环境也为革命老区扶贫攻坚注入了强劲动力。

记者从市水保局了解到,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920平方公里,建梯田674万亩,营造水保林草900万亩,封禁治理64万亩,建成淤地坝847座,各类小型水保拦蓄工程21.83万座,治理水土流失取得了显著成效。

资源开发兼顾生态修复

我市发展的优势在于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富集的矿产资源,但长期以来开采过程及方法存在污染隐患。为此,我市秉承绿色、循环、低碳的经济发展战略,督促我市境内石油、煤矿等开采、加工企业积极转变资源开发路径,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发展质量好的绿色崛起之路。

记者从市环保局了解到,近年来,市环保局在重点资源开发区,大力实施以油区、矿区复绿为重点的生态修复工程,加大工业污染防治、污水处理和环保技术改造力度,强化水源、大气、土壤等污染检测防治,组织开展了油煤气资源开发战略环评、重点区域地下水调查、五年一次油区生态影响评估和老油区水环境调查评估,有力推进了资源开发区生态修复工作的落实。

在推进资源开发区生态治理工程中,我市还督促开发企业对所有井场井口安装了井场定压放气阀,实现了油气混输,开展了井场加热炉煤改气改造,增加了联合站储油罐原油稳定系统,建成投用了20多个伴生气回收项目。严格落实作业废水全部进罐集中处理的要求,开展了原油采出水隐患治理工程,督促开发企业投资2.2亿元对5个采油厂的采出水工艺和井筒套管进行改造治理,对28个原油采出水系统进行了改造,建成投用了6个危废处理处置厂和22个暂存点,从生产、转运和处置等各环节依法加强了规范管理。

针对巴家嘴水库水源地和庆城县马岭东沟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内的35口生产油井和1个拉油站,我市严格按照要求,对其进行了安全封堵和关停退出,同时启动了庆城纸坊沟、华池东沟饮用水源地和子午岭自然保护区内的油井封堵,全面清理整治了水源地准保护区内及周边的油井和输油管线,实施了管线穿跨越治理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提高了防护等级和应急处置能力。通过清理整治,县城以上集中式水源地水质实现了稳定达标,乡镇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了90%,打造了天蓝、地绿、水清的绿色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