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谈林>详细内容

【陇东报】一场人与沙之间的较量 ——我市毛乌素沙地西南缘荒漠化治理调查

来源:庆阳市林业局 发布时间:2016-10-18 14:57:34 浏览次数: 【字体:

  ■2016年6月9日陇东报/掌中庆阳记者闫慧刘萍凝报道

  核心提示:毛乌素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降水年际变率大,多雨年为少雨年的2至4倍,常发生旱灾和涝灾,且旱多于涝。环县位于毛乌素沙地西南缘,是我市唯一饱受沙漠化危害的县,截至2009年底,沙化土地面积达1798.84平方公里,涉及县北12个乡镇,14.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1%。为了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由庆阳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实施的“毛乌素沙地西南缘荒漠区植被恢复技术示范推广项目”于2015年正式启动。这是一场人与沙之间的较量,是沙进人退,还是人进沙退,我们拭目以待。

1水是这里最稀缺的资源

  环县甜水镇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界的山头沙尾,是庆阳市最北端的一个小镇,素有“沙州码头”之称,年降雨量只有350毫米,属于少雨地区。5月下旬,庆阳南部县区早已绿意盎然,甜水镇却依旧是风沙肆虐。当地群众这么形容:一年只刮一次风,从春刮到冬!

  20多年前,这里的气候更为恶劣,风沙大的时候,两个人相隔不到两米,却看不清彼此的脸,最近几年较为严重的旱情发生在2009年初。据甜水镇农民赵怀宝回忆,由于近一个冬天没有降水,那年打春之后,甜水镇的土地因为干涸裂开了口子,到了春播时节,很多村民没有耕种,持续的旱情让很多人对种庄稼失去了信心,不愿回到地里劳作。赵怀宝说:“因为土地太干旱了,如果播种,只会浪费了种子。”据当年农牧部门的农情简报显示,218万亩冬小麦普遍受旱,重旱153万亩,占麦田总面积的70.2%,冬小麦至少减产20%以上,有45万头牲畜出现饲草料短缺和饮水困难。

  高崾岘村位于甜水镇西南部,受地理环境影响,气候多表现为干旱、少雨、高寒等。2015年干旱表现尤为突出,10月之前未见有效降水,人畜饮水靠往年积攒,庄稼几乎绝收。因为干旱与沙化,土地产量低,村中土地60%为坡地,正常年份小麦亩产约200斤、荞麦200斤、玉米800斤、洋芋1500斤,与宁县、镇原等地亩产700余斤小麦的肥沃土地相差甚远。

  生态环境的脆弱严重影响到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水成为这里最稀缺的资源。由于交通条件恶劣,人畜饮水基础设施薄弱,难以实现集中供水,缺水的农民经常从100公里外的宁夏境内往回运水,每立方米水价高达80元左右,真正到了水贵于油的地步。赵怀宝告诉记者,当地群众的生活用水主要来自雨水,如果遇到干旱,就得去乡镇上拉水。由于土地贫瘠、降水稀少,农民广种薄收,最常见的农作物就是荞麦和马铃薯,每年靠土地的收入不足2000元。

2沙进人退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作为庆阳市的“北大门”,环县为半沙漠化区,沙区主要涉及县北部的洪德、耿湾、四合塬、秦团庄、山城、甜水、南湫、罗山、小南沟、车道、毛井、芦家湾12个乡镇的134个行政村、861个村民小组和8个县属国有林场,区内有14.1万人,是全县总人口的41%,沙区土地总面积5409.5平方公里,是全县总面积的58.5%,共有沙漠化土地1713.64平方公里,占沙区总面积的32%。

  据《陕甘宁盆地植物志》记载,上个世纪50年代初,环县沙化区的小南沟、秦团庄等地许多沟壑被灌木覆盖,大部分荒地牧草盈尺。以粮为纲政策的实施和人为过度放牧、樵采,致使植被退化,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植被固沙和保持水土的能力下降致使沟壑坍塌,沟头延伸。再加上近年来,高温、干旱、冰雹、霜冻、大风、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频繁,风蚀土壤耕作层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导致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土地沙漠化直接威胁当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部分群众因生活所迫举家迁徙。

  数十年来,人与沙之间的较量不断上演,封禁保护、治沙造林示范、退耕还林、苗林工程等林业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十二五”期间,在环县县委、县政府的推动下,县发改、林业、水务、水保、农牧、土地、环保、交通等相关部门根据自身职责,围绕防沙治沙开展工作。全县共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41672.7公顷,占规划任务的187.4%,其中:封禁保护1.01万公顷,治沙造林1.27万公顷,占规划任务100%;封育1460公顷,流域治理796公顷,草原治理1万公顷,占规划任务的104.3%。

  依托国家、省市项目工程的建设,近年来,环县部分沙化地区植被覆盖率稳步提升,生物种类不断丰富,局部生态得到明显改善,沙尘暴发生次数逐年降低,部分群众因此而受益。清洁能源的使用、机平地建设、林分改造等改变了过去广种薄收的习惯,减小了劳动强度,增加了实际收益,逐步实现了经济与生态效益统一。

  “经过多年努力,虽然土地沙化形势得到初步遏制,生态环境逐步趋于良性发展,但是脆弱的不稳定的生态系统在不合理的开发建设和生产活动下极易转化为沙化土地,成为风沙源。”环县林业局治沙工程师姚志勇说。

  在沙化治理的过程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是林牧矛盾突出,部分区域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其次是管护制度层面不健全,环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管理模式,由于管辖权、处置权等分离,管护难度大,出现羊畜破坏反弹现象;再次,防沙治沙模式单一,苗木品种单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理效果。

  在姚志勇看来,“防沙治沙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采取各项综合措施,以共建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为目标,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抓手,紧紧围绕社会需求,积极稳妥地发展沙产业,在产业的带动下,促进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3治沙不治穷到头一场空

  作为全市脱贫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一个县,恶劣的生态环境和长期干旱缺水一直制约着环县的发展。

  “自然条件恶劣严酷,基础建设天然欠账大、改善难度大,与脱贫攻坚难度大相关联,目前全县仍有20%的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且绝大多数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基础型、能力型贫困特征明显,‘改天换地’和‘扶智换脑’的任务艰巨。”环县县委副书记、县长何英禅说。

  沙患不止,沙区难富,沙区不富,沙患也难止。2015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实施以来,环县集中实施农村道路、人畜饮水、电力提升、危房改建、改土造田、移民搬迁等基础建设工程;持续发展草畜、小杂粮、旱作农业、苗林产业、设施瓜菜等优质产业,通过基础扶贫和产业扶贫,2015年,环县“两项收入”基本实现翻番,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2656元增加到2014年的4782元、2015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6536.9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12413元增加到2015年的23256元;贫困人口由18.42万人减少到7.16万人,贫困面由56.67%下降到21.82%。

  在北部沙区,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着工农业生产发展,全县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着手,努力做好水资源文章。人畜饮水主要依靠天然降雨和集流场窖等工程建设,工农业生产用水通过集流场窖和淤地坝等工程实施调节降雨季节分配。在抓好集流场窖建设的同时,全县紧抓扬黄工程续建项目,着力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沙区各乡镇也在积极探索科学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减小环境压力,促进生态环境逐步修复。结合苗林产业培育、水土流失治理、城乡环境整治,加大封山禁牧力度,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承包山林、草场,政府给予有偿补助,逐步实现“以林养家、以林致富”的目标。在种植业方面,由政府主导,试验栽培枸杞、甘草、黄芪等中草药及枣树、核桃等经济林木,降低农民对于土地的依存度,实现生态环境根本改善。

4播下绿色播种希望

  治穷让沙区的穷貌变了,治沙也有了新项目和新思路。从2015年4月开始,针对环县北部风沙危害、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频发的现状,庆阳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实施毛乌素沙地西南缘荒漠区植被恢复技术示范推广项目,采用退化植被恢复技术,优化生态群落结构,固定流沙,减轻风沙灾害对区域的威胁。

  今年,该项目已在基地种植了1000亩苗木。甜水镇地形以坡形山地为主,为了改造地形,在栽植苗木前期,施工单位组织当地群众对山坡进行了“坡改梯”,改造后的梯田更适合苗木的生长。环县林业局技术员王永峰告诉记者:“甜水镇土地沙化严重,为了让栽植的苗木及时适应当地的土地和气候,每棵树都是带着秧土栽进去的,把秧土和当地的土结合在一起,提高苗木的存活率。”

  水资源依然是限制苗木成活的最大因素,为了保存土壤墒情,有的苗木在种下去之后先浇水,然后在周围覆盖农膜。同时,为了节约用水,改漫灌为“点灌”,给每棵树准确地浇上水。环县林业局工作人员王林玉说:“多年来的植树造林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不明显,根据以往的经验,这次我们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有所加强,同时,在栽植苗圃地和经济林进行节水试验,如果试验成功,将对整个环县干旱地区治沙造林起到示范作用。”

  据了解,毛乌素沙地西南缘荒漠区植被恢复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实施期为3年,即2015年4月至2017年12月。项目将建成苗木繁育基地50亩,建立防风固沙林营造示范区300亩;建设防风固沙林营造技术推广区600亩;完成辐射推广面积1000亩。

  市林科所研究室主任、项目负责人朱岩峰说:“退化植被修复、重建问题的解决,将从根本上抑制区域荒漠化的扩展速度,改善当前生态环境现状,建立区域防风固沙体系,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对实现环县北部乃至毛乌素沙地周边相似区域的持续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