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谈林>详细内容

【陇东报】镇原:念好“山”字经做好“林”文章

来源:庆阳市林业局 发布时间:2016-10-08 11:41:42 浏览次数: 【字体:

(陇东报2016年10月5日记者慕诚报道

近年来,镇原县立足“生态立县”战略,着力实施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和林权改革三大工程,苗林产业蓬勃发展,山青了,草绿了,生态建设初现成效。

镇原县把生态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各类农业项目实施紧密结合,认真贯彻“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十六字方针和“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造林绿化要求,加快绿化步伐,带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北部乡镇积极探索实施“上塬下川”工程,把居住在川塬之间的山区群众逐步搬迁到川塬集中居住,腾出山区封育造林;中南部乡镇大力探索实施“林进羊退”工程,调整养殖结构,减轻草场承载量,恢复生态植被。

位于北部大山之中的庙渠乡四合村曾经到处是光秃秃的山峁,水土流失严重。实施退耕还林以来,群众在各个山头和沟岔栽上了耐旱的刺槐和油松,不仅绿化美化了村庄,当地的气候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该县成立了封山禁牧领导小组和专职督查组,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联动制度。采取现场解答、发放资料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全方位开展封山禁牧宣传活动。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封禁领导小组,由基层林业站为主体成立禁牧工作队,各村都成立了专业管护队,配备了专职护林员,加大巡查和查处力度,重点加强了夜间巡查。各乡镇还对养羊户逐一摸底调查,登记造册,初步形成了乡乡有人抓、村村有人管、组组有人护、每个责任区都有管护员的管护机构网络。柳等贤是镇原县三岔镇周家庄村养羊户,提到封山禁牧,他说:“刚开始封山禁牧时,许多人想不通,祖祖辈辈放了几十年的羊,如今把羊圈起来,让它吃啥、喝啥?但随着对政策的了解,我们才明白羊对植被的破坏性很大,其实实行圈养,羊也能长得很好,还保护了环境。”

镇原县结合县情实际,按照“先行试点、循序渐进、分步推开、稳步推进”的原则,全面推进林权改革工作。各级党政组织以“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为工作目标,念好“山”字经,做好“林”文章,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推进改革,既确保了林农利益,让群众从改革中得到实惠,又兼顾了集体利益,为促进农民增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岔镇高湾村大店组农民姬有福告诉记者:“在林权制度改革中,我家分得6亩林地,全都是以前栽植的杏树,林下还种植苜蓿,一年能收入5000多元。”目前,该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63.2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面积33.4万亩,协议荒山造林28.6万亩,封山育林1.2万亩,兑现补助资金4506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