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增绿育苗增收——西峰区发展苗林产业见闻
4月的西峰,山坡梁峁、田间地头,一株株苗木抽枝展叶,农民们忙着起苗、装车、栽植……到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植树造林景象。
近年来,西峰区依托宜林荒山资源优势,持续推进三北工程、苗林结合、退耕还林等重点林业项目建设,大力支持和引导群众自主发展苗林产业,打造农村经济发展“绿色引擎”,让农村群众从苗林产业中得实惠,实现育苗增收与造林增绿、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栽植规模化
连日来,位于温泉镇湫沟村的苗林培育示范点里,几十名群众忙着挖坑栽树,新栽的油松苗生机勃勃。“这个苗林培育点大概有1000多亩,大部分栽种了油松树苗,栽树的都是当地的村民,每天工费90至100元。”工作人员赵鸿儒介绍。
像这样政府出力、群众受益的苗林培育基地在西峰还有很多。近年来,西峰区积极响应全市“再造一个子午岭”的号召,利用宜林荒山加快苗林产业培育,仅2015年完成苗林结合产业培育5.28万亩,人工造林3000亩,乡镇千亩荒山造林7000亩,累计建成万亩苗林示范点8个。
今年,西峰区继续把苗林产业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助农增收的重要抓手,计划完成苗林结合产业培育5万亩,建成千亩以上苗林结合培育示范点2个。把精准扶贫和苗林产业培育紧密结合,计划在贫困村完成苗林结合产业培育2万亩。按照目前的苗木行情,7年后,将为当地村民创收3000多万元,使困难群众既从“绿色产业”中受益,又能推动生态西峰建设。
经营合作化
温泉镇湫沟村地处塬边咀梢,是西峰区的贫困村之一。昔日种植庄稼的山地,如今已被成片的苗木取代,一些村民依托苗木产业,实现了绿色创收。
2014年,陇茂源苗木种植合作社和湫沟村协商,从当地农民手中流转沟塬地350亩,栽植油松、国槐、白蜡等幼树100多万株,在合作社的带动下,附近的群众纷纷投入到苗林产业中。刘书卷是湫沟村的贫困户,原来靠种地为生,合作社成立后,他将家里的20亩地租了出去,并在合作社的带动下,自己栽植了8亩油松苗。“我的油松苗明年就能长到1.5米,按现在的行情,可以收入七八万元,比种粮食收益好多了。”刘书卷说。
如今,湫沟村已经成立了两个苗木种植合作社,发展苗木产业的农户有30多户,全村苗木面积达到600多亩。西峰区仅去年就建成1000亩林下经济产业示范点13处,新增家庭林场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全区苗林专业合作社达到20个,辐射带动2000多户农民发展苗林产业,苗林产业已成为农民的新“钱途”。
苗木特色化
近日,笔者来到西北红特色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苗圃地,20多名村民在地里劳动,有的起苗,有的平地,有的栽树。“我们栽植的都是进口彩化苗木,到了秋季,苗木基地五颜六色十分好看。彩化苗木价格高,收益好于传统绿化苗木。”正在地里忙活的合作社负责人张晋豪说。
张晋豪眼中的新“商机”也代表了西峰区近年来苗林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针对油松、国槐等传统苗木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西峰区强化全区苗木产业发展指导和服务,积极鼓励育苗户引进美国红枫、蓝云杉、紫薇等新品种,邀请林业专家深入苗木基地,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为产业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服务,拓展苗木产业发展空间。
谈起特色树种的引入和种植前景,张晋豪说:“城市绿化建设已从单纯建绿变为彩化美化,新的景观工程和原有绿地改造都需要彩色树种。今年我计划将种植面积扩大到500亩,再培育200万棵红枫、云杉幼苗,预计收入能达到六七百万元。”在西峰,越来越多的张晋豪们正用苗木产业描绘自己的致富梦想。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