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苗林结合,庆阳植绿增收唤醒座座荒山
(中国绿色时报8月4日A2综合新闻版 袁应泽报道)
近年来,甘肃省庆阳市大力深化林业改革,通过创新探索林业发展机制,大力推广“政府花钱买绿化、民间资本办绿化、农民流转土地投劳搞绿化”的造林模式,造林面积不断扩大,全市万亩以上造林工程51万多亩,千亩以上造林工程96万多亩,林农收入持续增加,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苗林结合实现增绿又增收
不仅要让宜林荒山荒地披上绿装,更要让它们致富于民,为此庆阳早已展开行动。
庆阳市的宜林荒山达730.8万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确权到户林地1184.97万亩,户均16.97亩。只有有效盘活这些资源,才能实现兴林富民。经过深入调研,庆阳市决定从2013年开始,全市宜林荒山每年发展苗林100万亩,到2020年完成700万亩,实现7年再造一个子午岭的目标,使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9.8个百分点。
庆阳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这项战略提出后,每年可消化当地群众种植的各类苗木4.5亿株,增加农民种苗收入3亿元以上。通过参与苗林结合培育栽植管护,每年可增加劳务收入4亿元以上。”
为做好苗林结合培育工作,庆阳市林业部门通过“抓组织领导、抓宣传培训、抓资金投入、抓规范栽植、抓模式创新”,两年来,全市完成苗林培育213万亩,全市苗木产业呈蓬勃发展态势,形成“家家户户发展苗木产业,人人都是育苗能手”的局面。
2002年,宁县春荣乡三曹村村民宋升印在承包的140亩撂荒地种植油松10万株。从2011年开始,他出售油松幼树4万株,净收入达223万元。目前,他还有2.5米以上的油松近6万株。
庆城县玄马镇农民王富林成立兴林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后投资1200余万元流转荒山2.5万亩进行荒山造林,有312户农民利用林地入股。王富林说:“5年后,这些苗子能长到1.5米,按每株20元计算,一亩地除留足国家生态林建设外还能出200株苗,收入4000元。7年后,苗高能超过两米,每株能卖100元。这可是荒地,等于地里在‘长’钱呀!”
在庆阳,像王富林这样的个体育苗大户有161户,造林育苗企业有59家、专业合作社163个,累计完成苗林培育面积超过47万亩。
在开展苗林结合培育中,庆阳市形成了“结合林业项目融资培育、招商引资租赁承包培育、专业合作社集中培育和农民自主经营培育”4种培育模式。结合林业项目融资培育,就是将三北、退耕、天保、造林补贴和公益林补植补造等林业重点工程项目与苗林结合培育结合起来,由林业部门统一进行规划设计,推行工程招投标制度,实行专业队承包造林;招商引资租赁承包培育,就是将集中连片的宜林荒山荒地、撂荒地整合规划,通过招商引资向外推介,引导有实力的绿化企业、社会团体、苗木生产大户参与发展苗林产业;专业合作社集中培育就是农户自发组成林业专业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统一开展苗林结合培育;农民自主经营培育,就是鼓励广大农民自主经营培育,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苗林结合培育。
政策支持激发农民积极性
为推进苗林结合培育工作,庆阳市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支持群众在自有撂荒地和宜林荒山进行苗林结合培育,各县(区)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苗林结合培育发展规划,为苗林产业培育和农民参与经营提供了有力支撑。
庆阳市大力推行帮扶单位包乡镇、保落实,业务部门包技术、保服务,乡镇包任务、保进度的“三包三保”制。为规范栽植保证施工质量,庆阳市实行苗林培育工程化管理,由林业部门划定区域、限定时间、制定标准,技术人员严把设计、整地、栽植、苗木、抚育等“五个关口”。
在资金筹措方面,庆阳市通过财政补贴、银行信贷、启动民资等措施,两年来筹集1.4亿元专项资金,并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农户进行大力扶持。林业部门整合项目资金超过1.5亿元,并衔接落实1亿元林业贷款财政贴息计划,对符合条件的农户造林绿化贷款申请予以贴息。正宁、庆城和环县无偿为农户提供造林绿化苗木,西峰区和镇原县在无偿提供苗木的同时,还为经营主体提供每亩50元的补助,这些极大地调动了农户参与造林绿化的积极性,使22万多农户自愿参与“植绿增收”工程建设。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