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谈林>详细内容

【庆阳融媒】改革之火点燃创新引擎——庆阳市林科所以“小切口”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纪实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1-14 11:13:35 浏览次数: 【字体:

作为林草科研的“主力军”,2024年以来,庆阳市林科所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科技体制改革和“小切口、大突破”人才发展工作部署,以科技体制改革为抓手,从机构优化、人才培育、机制创新三个关键“小切口”发力,推动改革任务落地见效,为庆阳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小切口”优机构:搭建科研创新“大平台”

“以前科室职能交叉、科研方向分散、成果转化滞后,有时一个项目要协调好几个部门,效率始终提不上来。”提及改革前的工作状态,市林科所种质资源研究室主任任锦涛记忆犹新。机构设置不合理,成为制约科研效能的首要难题。

针对这一问题,市林科所率先从机构优化入手,积极汇报市委编委,印发《庆阳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任锦涛说,这是建所以来首次明晰单位性质、隶属关系和建制级别,将原来的“五室两站”调整为“六室一站”。职能精准化、方向专业化、资源集约化的改革目标,在此次机构调整中落地生根。

机构优化只是起点,搭建更高层次的科研交流平台,才能让“本土科研力量”对接“外部智力资源”。市林科所把合作交流作为突破瓶颈的关键举措,主动“走出去”对接高校与科研院所,打造跨区域科研协作网络。

借助行业高校优势资源,在市林科所挂牌成立北京林业大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庆阳工作站,在全国地级市中尚属首例,为庆阳争取国家科研项目、培养高层次林业人才搭建了“直通车道”。依托该平台,市林科所今年争取市财政强科技奖补资金17.44万元,更新了部分实验设备,让基层科研“有了趁手的工具”。

市林科所与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申报了省科技重点研发项目“空天地一体化智能森林火灾监测与扑救系统”,将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地面监测结合,破解子午岭林区火灾防控“发现难、响应慢”的难题;邀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赵长明教授团队,深入子午岭开展生态环境监测与碳汇研究,为庆阳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科学支撑;邀请国家林草局沙棘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郭学斌深入华池县考察指导,为庆阳沙棘产业发展“号诊把脉”。


市林科所还与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合作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联合申报甘肃省重大专项计划项目,与天津市农科院联合成功申报了津甘双地科技特派员项目,与陇东学院共建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省治沙所、省林科院联合开展防护林修复、沙地植被重建、荒漠化治理等课题研究。截至今年6月,市林科所已与5所高校、4家省级科研院所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形成“借外力补短板、联高校强能力”的科研新格局。

“以前搞科研是‘闭门造车’,现在有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持,极大提高了我们申报省级项目的成功率。”市林科所党委书记、所长朱晓庆说,机构优化与平台搭建“双管齐下”,让市林科所从“区域型科研单位”向“开放型创新平台”转变。

“小切口”育人才:锻造林草科研“硬队伍”

“建所50年,终于迎来了第一位博士!”今年9月,宁夏大学草学专业博士李楠入职市林科所时,全所上下都为之振奋。在此之前,市林科所高层次人才短缺问题突出,硕士以上学历人员仅占科研队伍的6%,成为制约科研水平提升的“卡脖子”问题。

人才是改革的核心,市林科所把“精准引才、柔性聚才、晋升育才”作为人才工作的“三驾马车”,用“小切口”撬动人才队伍“大提升”。

在精准引才上,市林科所紧扣林草湿荒治理、森林碳汇、经济林培育等关键领域需求,近两年先后遴选引进干部2名、硕士6名、博士1名,实现高层次人才“从少到多”的突破。如今,这7名引进人才已深度参与省市科研项目15项,担任关键参与人的比例超过60%,发表高层次论文8篇,成为科研一线的“生力军”。

对于难以全职引进的高端人才,市林科所创新“柔性聚才”模式,聘请北京林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陇东学院等高校的13名专家学者,组建新一届学术委员会。这些“外脑”不仅参与科研项目评审,还定期来庆开展技术指导,逐步解决了科研项目立项率低、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让庆阳林草科研“借到了高端智力”。

既要“引进来”,更要“育得出”。市林科所制定了《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推荐办法》,让有能力、有业绩的科研人员脱颖而出。2024年以来,7名专业技术人员实现职称晋升,1名市级领军人才被推荐担任副所长,1名干部赴市信访局挂职锻炼,推荐1人入选“陇东工匠”培育对象、1人纳入“陇原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市林科所还通过“走出去学、沉下去练”提升科研人员能力,组织参加国家林草科技大讲堂、中国林草教育培训网线上培训15期;2人赴重庆参加DeepSeek应用实战培训,3人赴张掖参加生态保护修复高级研修班,2人赴陇南参加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高级研修班;在庆阳市林草资源遥感技术无人机操作技能竞赛中,市林科所团队连续两年斩获团体一等奖,1人获个人一等奖、3人分获个人三等奖。

“小切口”建机制:释放创新发展“新动能”

为激发科研人员实践能力,市林科所设置1个副科级竞聘岗位,通过竞争上岗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同时,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既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也让科研人员在实践中找到研究方向。

“以前科研和生产脱节,研究出的技术不一定能用,现在可以通过到企业兼职了解企业实际需求,科研项目更接地气了。”毕业于桂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路轩溢说,这种“双向奔赴”的合作模式,实现了科研机构与企业的互利共赢。

机制创新的核心在于让科研人员“劳有所得、创有所获”。市林科所制定《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工作办法》,明确将科技成果所有权、自主分配权及90%的转化收益赋予课题研究人员(团队),这一“重激励”举措,让科研人员从“要我干”变为“我要干”。今年,市林科所“林下食用菌栽培试验示范”项目获得科技成果转让费3万元,这笔收益将全部由课题团队自主分配。“虽然钱不多,但这是对我们科研成果的认可,以后搞研究更有动力了。”该项目负责人徐建民说。

为持续释放科研动能,市林科所还完善储备实施机制,今年围绕新技术、新动向累计申报论证各类项目20项,其中“辽东栎天然林碳汇提升经营技术研究”实现近10年来省级科研项目“零”的突破,“森林生态碳汇计量体系研究”“造林地鼠兔害监测预警与综合防控技术推广示范”项目首次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庆阳林草科研领域。今年,已发表SCI论文2篇、核心期刊论文5篇,获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4项,起草申报《水毁林地多维度生态修复集成技术规程》等5项地方标准,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均创历史新高。

如今,市林科所科研队伍更有活力、科研方向更趋精准、科研成果更接地气,正朝着“职能清晰、运行高效、省内一流、业界知名”的林草科研机构目标迈进,为庆阳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来源:庆阳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