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谈林>详细内容

【甘肃日报】“绿”水“金”山尽笑颜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4-29 09:56:12 浏览次数: 【字体: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

“绿”水“金”山尽笑颜

——贫困地区探索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双赢”新路

 

新华社记者 高敬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如何让贫困地区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群众口袋里的“金山银山”?

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指出,我们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新华社记者近日在各地采访了解到,通过生态扶贫,贫困地区群众依托当地生态条件,走出一条建设生态文明和脱贫攻坚相互促进的路子,以“绿”生“金”来,脱贫奔小康。

一“退”一“补”,守好绿水青山无价宝

4月的青海湖,从严冬的沉寂中苏醒。42岁的藏族牧民扎公疾跑几步,一把按住了被风吹跑的垃圾袋。

扎公家住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泉吉乡冶合茂村,2015年他被村里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从2019年起,扎公成为当地的一名生态管护员。这个岗位每年可以给他带来1.5万元的工资收入。

扎公心里有一本账——以前只靠放牧,一年收入也就1万元左右。近两年,虽说因为退牧还草等政策,家里放牧的收入看上去比原来减少了一些,但每年能收到奖补资金,再加上生态管护员的工资,一年收入能达到2万多元。他盘算着,今年夏天能采点蘑菇,再联系买家定期卖牛奶,“日子会越来越好”。

“当管护员不只是多了一份收入,更多了一份责任。”扎公笑着说,“现在湖边垃圾少了,草场变好了,游客也会越来越多。”

地处三江源头的青海省,生态功能极其重要,九成以上国土面积被列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在探索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双赢”的路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方案。仅仅是扎公所在的泉吉乡,2020年全乡禁牧草场就有约102.53万亩,草畜平衡草场约92.33万亩,预计发放草原生态保护奖补资金超过1100万元;安排各类生态管护员超过100人,预计发放补助资金约190万元。

不只是青海,贫困地区要想富,生态是一道不能绕开的考题。

黑龙江为了加快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及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等44个县(市、区)开展了生态护林员选聘工作,2019年选聘生态护林员1.7万多名,补助资金6600多万元,人均增收近4000元。

2016年以来云南省林草部门在深度贫困县累计聘用生态护林员12.06万名,带动51.73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增收,有力促进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数据显示,全国生态扶贫共带动300万贫困人口脱贫和增收,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项目也向贫困地区倾斜。与此同时,贫困地区林草植被面积持续增加,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不断减少,森林覆盖率平均增长4个多百分点。

生态产业,大山里结出致富“金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