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谈林>详细内容

【陇东报】庆祝改革开放40年 绿水青山就是金身银山(专版)

来源: 发布时间:2018-12-05 15:08:00 浏览次数: 【字体:

  2018年7月9日陇东报专版报道

宁县

  记者 李建强 通讯员 张虎奎报道

  7月4日,天空下着蒙蒙细雨,记者来到宁县盘克镇宋庄村白吉坡组,村组道路两旁的油松、柏树等苗木沿着水泥路一字排开,太阳花、格桑花等在雨雾中交相辉映,深处山里的村庄美轮美奂。

  “前些年,村庄垃圾到处倒,更别说是道路两旁栽树种花了。现在好了,随着县乡相继实施的一系列美丽乡村和生态绿化政策,如今村庄美了,环境好了,大家的心情也好了。”村民周社关说。

  村上环境绿化美化了,也让群众看到了绿色发展带来的“钱景”,今年47岁的周社关,家里5口人,前多年他一直在外地务工,后来妻子患上肝硬化,家里无劳动力,加上近几年县上鼓励村民发展苗林产业,他前年回到了家乡,在自家地里种植了4亩刺槐,去年他还被聘用为村上的护林员,负责村上集体林地的防火安全工作。

  “明年我栽植的4亩刺槐就可以出售了,按每株5元计算,4亩地有4000多苗子,最少可以收入2万多元,再加上护林员每年的8000元,今年我就能脱贫。”周社关说。

  “村上今年春季在5公里的村道上栽植了1.8万棵绿化苗木,并在行道树下种植了格桑花、菊花、太阳花等花卉。”村监委会主任胡元宁说,“现在村上有近80%的农户都发展起了苗林产业,苗林人均年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

  为解决苗木销售问题,村上还成立了振宁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群众通过“331+”入股方式发展苗林产业,并邀请县上苗木专业技术人员,经常为村民进行苗林管护技术培训。

  近年来,宁县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创建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为主线,突出苗林产业培育、森林生态安全两个重点,狠抓苗林产业、生态工程、城乡绿化、资源管护等各项工作,使全县城乡生态环境持续得到改善。

  为加强生态管护工作,宁县通过对123.52万亩公益林管护全面落实封山禁牧,与718名护林员和生态护林员签订管护责任书,将管护区域划分到人,压实担子,靠实责任。并结合美丽家园、乡村田园综合体、乡村绿色和谐建设等,在村道和公路沿线主干道全面实施路花灌木栽植,全面提升乡村环境绿化美化效果。

  据了解,目前,宁县共完成苗林培育15.38万亩,乡村道路绿化155公里、栽植苗木1.53万株,义务栽植各类绿化苗木104万株,建成义务植树基地19处。

环县

  本报记者 李文报道

  环县,因干旱贫困而出名。过了40岁的环县人都说,二三十年前,春冬季,环县的山是黄土色;夏秋季,环县的山是红的,在烈日炙烤下,黄土变成了红色。要找一点绿色,只能在农户的庄前屋后,或者仅有的几个林场。

  生态不改善,经济难发展。环县认准矛盾的根源,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通过退耕还林、荒山造林、梯田建设,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开启了持续不断的“绿色革命”。

  2011年之前,环县虎洞镇老虎沟流域还是坡耕地、二牛抬杠耕田、人背驴驮运输,旱季粮食干枯没有生机,雨季水土流失,群众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叫苦连天。2011年,一个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项目落户老虎沟,群众乐开了花。

  2.3万亩梯田,1万亩水保林,3000亩种草,3000亩生物护埂,1.3万亩生态围栏,120处小型水保工程,32公里主干道,70公里田间道路,8000多棵公路行树……一系列保水土、添绿色、增植被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项目落地建设,老虎沟绿色梦圆了。

  如今,走进老虎沟,砂石路变成了柏油路,“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 不足一尺高的小树苗长到了一米多高,黄土梁穿上了新绿装。

  为改变耕作条件,蓄住天上水、保护地里肥,环县着眼于全县梯田化的目标,县、乡、村三级联动,依托水保、扶贫、国土、农发等项目,整体规划、连片治理,把梯田建设作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农村经济发展等各项工作的突破口,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截至2017年底,环县累计完成梯田建设196万亩,使人均梯田面积达到6亩,全县以梯田为主的旱作农业新技术面积超过百万亩。

  环县是全国379个重点沙区县和甘肃省20个干旱县之一,荒漠化面积达5426.78平方公里,沙化面积达1798.8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仅有9.14%。从山城乡到甜水镇再到南湫乡,有一些公益林,但这些树木个头矮小,树干下部侧枝杂乱,顶部枝条干枯,这些有四五十年的树龄的树被当地群众称为“小老树”。

  1999年,环县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县南部演武、合道、天池、曲子等乡镇通过山顶沙棘、树木盖帽,山坡梯田缠腰,山底打坝穿靴,全面推开生态环境综合治理。2003年,环县被省上列为退耕还林重点建设示范县。2004年,国家对重点林业工程进行了政策性和结构性的调整,不断加大了荒山造林力度,到2013年底,该县共完成退耕还林﹙草﹚工程83.43万亩。2014年,环县又享受到了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的滋润,25万亩的坡耕地纳入了退耕还林范围。截至2017年底,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到408.8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9.5%,其中有林地 125.8万亩,疏林地9.3万亩,灌木林地20.03万亩,未成林造林地24.57万亩,无立木林地15.6万亩,宜林地213.5亩。全县共有10个国有林场、1个国有苗圃,1处省级森林公园。

  随着各项生态建设的推进,后续效益也相继凸显。洪德镇耿塬畔村是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村,项目实施后,该村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依托“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融牧草种植、收割、加工、购销为一体,开展全方位的服务和经营活动,流转梯田种植紫花苜蓿,全村发展草畜产业。

  走进耿塬畔村,目之所及,块块梯田里,紫花随风摆动,绿茵茵的苜蓿一望无际,收割机、翻晒机、打捆机、拉运车辆来回穿梭。目前,这个村的8000多亩耕地有6000多亩已经种植了苜蓿,一些群众发展商品草,走上了务工的路子,实现了双份收入;一些群众通过县内“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养羊模式,走“331+”草畜产业发展路子,让死耕地变成了活资产。

  “攒金攒银,不如把地推平!”秦团庄乡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后,成了中药材种植大乡,群众通过流转土地收租金、种植中药材拿补助、到合作社务工,实现了“一地分三金”。演武乡曳郭咀村依托招商引资,吸引本村能人回乡创业,成立了黄花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依托土地流转、订单种植等模式,种植黄花菜2000多亩,成为当地群众增收新支柱。

正宁

  本报记者 张丽娜

  盛夏时节,走进正宁县广大农村,乡村村道宽敞整洁,房屋错落有致,池塘清澈见底。田野里,成片成片的果树林、苗木基地,川塬处处披着绿色的盛装。

  “以前,路边柴草、垃圾到处乱堆,村容村貌不好,空气也不好。现在,家家户户都有垃圾桶,村上有保洁员回收垃圾,出门是宽敞整洁的村道,空气好心情也好起来了。”五顷塬回族乡西渠村村民马小印说,这几年农村人居环境改变比较大,开展的全域无垃圾治理专项行动,为农村群众打造了美丽宜居的乡村家园。

  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方面,正宁县把握政策、立足县情,创新发展思路,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的发展理念,加大苗林产业培育,充分引入市场机制,改变单一的政府投资模式,建成周家镇七咀山两万亩苗林基地、西坡伍畔彩叶树苗木基地、西坡镇月南村千亩欧洲大樱桃种植基地等。

  周家镇农民王荣荣说:“去年,县上在我们七咀山建了两万亩苗林基地,主要栽植油松、侧柏、杨树、楸树、国槐、云杉等树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相信以后会带来良好的经济收益。”

  正宁县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全力推动环境治理工作向基层、村庄和盲点及死角延伸,实施部门单位包干负责,规定每周五下午干部职工走上街头治理环境;积极实施农村连片整治项目,今年为贫困村实施2018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项目建设总投资90万元,计划新建简易垃圾暂存场2处、旱式厕所1座;购置电动垃圾清运车70辆、垃圾转运箱8个。

  同时,加强生态环境执法,建立环保联合执法机制,确保生态环境安全,联合县林业、住建等六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对饮用水源地、子午岭自然保护区周围有无排污企业、畜禽养殖户及非法放牧、捕捞、施工、游泳等活动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的排查整治,初步形成了多部门协调联动开展生态环境执法的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