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基层信息>详细内容

传播绿色的科技人--记华池县林业局沙棘产业开发管理所副所长、林业工程师王明珠同志

来源:庆阳市林业局 发布时间:2013-11-27 10:00:30 浏览次数: 【字体:

  路,在人生旅途中,有的平坦,有的曲折,有的铺满了锦绣,有的却荆棘丛生。在华池县林业系统职工队伍中有这样一位林业技术人员,他15年如一日将自己的青春汗水奉献给了绿化事业,备受人们关注,他就是干事情敢打敢拼、敢创新、敢实践的王明珠。

  王明珠,男,汉族,生于1978年,现年35岁,华池县林业局沙棘产业开发管理所副所长、林业工程师,中国民主庆阳市委盟员。走近王明珠,给人一种典型知识分子的感觉,不多讲话好像总在思考着什么,一付高度近视眼镜道出了林业科技工作者的艰苦与辛酸,可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磨练出了王明珠这样一位优秀的林业技术干部,他曾先后发表科技论文24篇,实验推广林果实用新技术4项,引进推广林果新品种9个,在全系统形成了相当大的影响,成为华池林业事业中享有盛名的佼佼者。

  热爱林业的他1994年初中毕业后顺利地被庆阳农校录取,通过它刻苦学习,掌握了大量林业技术,由于他表现突出,毕业后也很快地分配到林业系统工作,可以说命运没捉弄他,让他有种如鱼得水之感。多年来,先后有20多位同事调出了林业系统,有的在党政机关已经当上了领导干部,但他从未动过,也没想过,用他的话说就是“爱之则好之,好之则乐之”。他具有林业人最典型的工作作风,踏实肯干。林业是项生产性公益事业,需要上山下乡,搞规划、施工、验收都要能吃得下苦,有时候需要冒风雪受日晒,累的汗流浃背、腰酸腿痛,可以说工作中无时都可透出一个“苦”字,但他“苦中作乐”,用他的话说,这里是锻炼意志的熔炉,过得此关即得金身。1999年以后,随着西部大开战略的全面推进,他的工作更忙了,他参与退耕还林、天保工程、三北工程、公益林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造林、封育作业设计25次,参加各类造林工程验收24次。完成了五蛟乡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参与了全国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等多项工作,这些都可一笔写过,可每一项设计、规划、验收、调查、界定都是用脚板跑出来的,用汗水浇出来的,用踏实的工作作风育出来的。每次任务下来他都需到第一线去,又一次,搞区划界定时给他带路的一个村长,一天随他跑了60多里路,因时间紧天黑还需赶回乡政府,村长撑不住了,反问他,“你不要命了吗?工作有这样干的吗?”结果他还是连夜返回了。还有一次,搞荒山造林验收时有一位乡镇干部深切的对他说,以后搞工作别安排的这样紧,太累人,要注意身体。

  王明珠同志来自农村,他热爱土地,总在土地上不断实践探索着。而且,他的每一举动都和很多农民联系在一起,喜欢为农民谋利益。2001年11月他受命为乔川乡从山东平邑引进金银花2万株进行引种栽培、试验,时距他结婚仅一周时间,他还在路上。苗子调回后,他亲自指导栽种,并作了不同密度栽种试验,该引种试验获得圆满成功。引种试验成功后,王明珠并没有停下来,因为经过他的考察论证认为种植金银花是农民致富的一个好项目,他便写信与山东平邑九间棚农业科技示范园继续推介华池,最终使该公司刘总于2002年到华池考察,并与柔远镇签约以半价供给金银花苗,在孙家川100多户农民的承包地里推广种植,并喜获丰收,为农民增加了收入。

  王明珠是位科技工作者,只要他认为是科学的,就一定要实践,这股子牛劲是谁都无法改变的。2002年,他带头出资5万元,从市林业局种苗站引进欧美107杨,同时他还与朋友合资承接了省三北速生杨育苗推广项目,还从市林科所引进了三个速生柳品种。冒了这么大的风险,扑了这么大的摊子,他深感压力之大,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但是要做成一件事很难,要完成一个引种试验更难,首先是土地无法落实,自己没那么多地,租地又没有合适的对象,没办法他想出了与农民合作的办法,让利与民,自己供种条、肥料、地膜、无偿技术指导,农民提供土地、劳务等,对半分成,若苗木销不出去,所有苗木全归农民。这也是个险招,尤其是最后一条足以使他破产的。以此决无仅有的优惠条件与村里乡亲一谈即成,经过半个月的幸劳这批种条终于扎根土地了。这年风调雨顺,